儋州市東成鎮崖碧村委會低崖碧村村民高萬有,家庭人口7人,家中有3個正在上學的孩子,家里因缺少勞動力而致貧。2016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成為享受精準扶貧政策的幫扶對象。在鎮、村幫扶干部的幫助下,高萬有通過發揮自己的內生動力,終于在2017年走上了脫貧的道路。脫貧后,他并不止步,勤學苦干,被評為儋州市2019年度“創業脫貧致富之星”。
高萬有接完預訂成品雞的電話后,介紹產業情況。南海網見習記者 符碧霞攝
“我家里有八十多歲的父母,三個孩子在上學,我妻子身體也不太好。”高萬有介紹,一家7口,只有他一個勞動力,高萬有以前只能靠打零工和務農來維持家庭生活。這樣的收入根本不能支撐整個家庭,那時高萬有還要向親戚朋友借錢來供三個孩子上學,發展產業對他來說簡直是癡人說夢。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幫扶干部多次入戶走訪了解高萬有的情況后,孩子上學有了補助,妻子看病也有了醫療保障。“政府那么幫我們,我們不能拖后腿。”高萬有說,其實,他曾有過發展產業改變貧困狀況的想法,但因沒本錢,一直沒有付諸行動。現在有了政策幫扶,他開始規劃,發展養殖業。
“他在我所幫扶的貧困戶中是最好學的一個。”高萬有的幫扶責任人于敦江說,當高萬有決定發展養雞產業時,他就騎著摩托車專門到西聯去學習養殖技術,不斷考察養什么品種的雞比較適合。
由于家中沒有土地,沒有條件建規模較大的雞欄,于是高萬有自籌15萬元在儋州市西慶農場4隊承包了20余畝地,并購買了5000只雞。
“我現在已經賣了4000只了,但是最近我又買了一千只大雞和三千只小雞。”高萬有開心地說,只要有人訂雞,高萬有就用摩托車給買家運去,一次最多可以拉50只。由于是今年才開始養殖,雞的銷量不算特別好,銷售渠道也不多。雞蛋量少,但只要一有雞蛋,就會被周圍的村民搶空。
從儋州市東成鎮到儋州市西慶農場,41.9公里,一輛摩托車,高萬有經常載著他的妻子往返兩地。“我們承包的是房子和土地一起,為了更好地養雞,現在我和妻子基本晚上就住在西慶。”高萬有說,現在他的孩子們都在外地上學,少了一份牽掛,比較能專心的發展養殖產業,而他和妻子只要沒什么事就會回東成陪伴父母,晚上再回西慶。
高萬有未來打算將自己的產業發展成流水線,雞生蛋,蛋生雞,自產雞苗。不單可以賣成品雞,還可以銷售雞苗,并且研究如何提高雞蛋的產量。高萬有對自己規劃的藍圖充滿希望與信心,他堅信自己一定可以將自己的產業打出名聲,帶領家人一起奔向美好明天。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儋州12月21日訊 南海網見習記者 符碧霞
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