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之路 脫貧之道
12月18日,在海口市美蘭區大致坡鎮賢來富貴竹花卉種植農民產業合作社的種植基地內,社員們正在修富貴竹。目前,已有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加入合作社,并有4位脫貧村民在合作社打工學技術。 海南日報記者 張茂 通訊員 王聘釗 攝
12月18日,俯瞰三亞育才生態區立才火龍果基地。該基地是育才生態區打造的生態特色產業基地之一。近年來,該基地通過“3+1”模式,即土地流轉、基地務工、入股分紅三種帶動模式及承包提成的帶動模式,多渠道帶動貧困戶持續增收脫貧。 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 海南日報記者 傅人意
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今年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省全力以赴推進產業扶貧工作,推動貧困地區和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鞏固脫貧攻堅成效。
截至11月30日,我省已投入產業扶貧資金21.28億元。目前,全省實施農業產業項目1811個,全省貧困戶發展種植業規模達34.09萬畝,發展養殖業772.115萬頭(只),輻射帶動貧困戶9.98萬戶41.77萬人。
當前,全省上下正將脫貧攻堅作為自貿區、自貿港建設的底線目標和第一民生工程,繼續以“背水一戰”的態度和決心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引進培育壯大帶貧效果好的市場主體,依托本地優勢資源大力發展特色高效產業,不斷提升貧困戶滿意度、增強貧困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12月19日,在陵水黎族自治縣文羅鎮老楊村陵水健豐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基地,貧困戶符小約在給陸龜喂食。 2018年,文羅鎮與該合作社簽訂協議,以“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發展蘇卡達陸龜養殖產業,幫助該鎮692戶貧困戶穩步、可持續地增收脫貧。
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特約記者 陳思國 攝
12月19日,屯昌縣南呂鎮落根村脫貧戶陳有英和妻子將雞裝籠出售。憑借政府出資搭建的養雞棚以及5000元的產業扶持資金,陳有英今年養殖200多只閹雞,純收益超過1萬元。
今年8月,落根村集體養殖兩萬只雞,由于今年雞肉市場行情好,預計能帶來超過50萬元的純收益。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12月19日,澄邁縣老城鎮大場村脫貧戶莊月春在放羊。2016年被納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后,莊月春在當地政府的幫扶下,開始飼養黑山羊和黃牛。如今,家中黑山羊存欄量達50只、黃牛4頭,年收入2萬元左右。
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杰 攝
近年來,白沙黎族自治縣各級扶貧部門創新機制,通過“電商+產業”扶貧模式,加快帶動貧困戶脫貧的步伐。圖為12月18日,在白沙榮邦鄉,白沙大嶺微商聯盟的銷售人員在通過電商網絡平臺展示當地的特色扶貧農產品。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攝
12月19日,在儋州海頭鎮一片海漁業專業合作社加工廠務工的貧困戶忙著加工海產品。該合作社目前已吸納貧困戶400余戶1000多人。
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攝
三亞育才生態區馬腳村村民董黃強在政府及愛心企業的幫助下,在庭院里建起雞舍養殖綠殼蛋雞,目前已有200余只,每天能產60余個綠殼雞蛋,月均收入3000余元,今年已經脫貧。圖為12月18日,董黃強展示自家蛋雞產出的綠殼雞蛋。
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責任編輯:謝軍輝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