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產業“飛地”模式、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辦好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白沙聚力攻堅 脫貧“摘帽”有底氣
■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于偉慧 特約記者 吳峰
12月12日,在白沙黎族自治縣邦溪鎮南丁村光伏發電扶貧基地里,一排排光伏電池板在陽光下格外耀眼,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這悄無聲息的光電轉換中,更多的產業效能正輸向偏遠的南開鄉高峰村。
“上面的光伏板用來發電,底下還有幾百畝地用來種植火龍果,兩不耽誤。同時我們還能在基地干活賺錢,這產業真的好!”正在基地里忙碌的邦溪鎮孟果村貧困村民韋彩玲挺直腰桿歇了口氣,露出舒坦的笑容。
這笑容背后,離不開白沙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道路上的大膽探索與機制創新。白沙黎族自治縣縣委書記劉蔚表示,近年來,白沙把脫貧攻堅工作作為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加快多元化產業融合發展,凝聚社會力量推進“志智”雙扶,不斷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確保今年實現高質量脫貧“摘帽”的目標。
機制創新
“飛地”模式助力扶貧
12月13日,位于牙叉鎮方香村的陳富果子貍養殖基地里,一只只憨態可掬的果子貍在籠舍里啃果子,當看到有人過來清掃籠舍時,立即靈活地上躥下跳。
基地負責人陳君介紹,目前基地的果子貍存欄量為4000只左右,去年出欄量達3000只,產值為200多萬元,其中近千只是“扶貧貍”。
據悉,距離白沙縣城十分偏遠的南開鄉高峰村因處于生態核心區,無法發展大規模種養產業。為解決這一問題,近年來白沙探索出“飛地”扶貧模式,在吸納牙叉鎮方香村、營盤村共計90戶貧困戶扶貧資金的基礎上,還將遠在高峰村的68戶貧困戶的幫扶資金“飛地”入股至該基地。這兩年來,該基地還吸納周邊村莊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在這里務工,每年可發放分紅七八十萬元。
在白沙,“借雞下蛋”的“飛地”扶貧模式并不局限于牙叉鎮。在邦溪鎮南丁村占地約500畝的光伏發電扶貧基地里,光伏板底下成片的火龍植株也將迎來今年第三輪收成。該基地有關負責人介紹,基地充分利用下層空間種植火龍果,打造生態農業基地。目前,共有30多名貧困群眾長期在該基地管護火龍果。
據悉,早在基地規劃建設初期,當地扶貧部門就將邦溪鎮與南開鄉高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資金入股至該基地,運營單位每年從發電收益中提取240萬元進行分紅,保障每戶每年有3000元收入。
點綴改造
鄉愁味道讓鄉村更宜居
坐落在元門鄉成片山嶺腳下的翁村二隊,是白沙為數不多的苗族同胞聚居地。從村口古樸的甘霖廊橋穿行而過,便可見橋下潺潺流淌的山泉,一排排錯落有致的苗族民居映入眼簾,一幅幅精美的墻繪講述著苗族人民耕作與節慶的故事。
“你看,不用拆舊瓦房,粉刷后用籬笆筑起庭院,許多外地朋友過來拍圖發了微信朋友圈,好多人都夸好看呢。”12月11日中午,建檔立卡貧困村民王德成正在庭院里摘四角豆,準備一會炒菜。在他家的菜地里,茄子、豆角、辣椒已掛果累累,剛種沒多久的上海青已鉆出土壤吐露芽尖。
“不搞大拆大建,基本保留原有的民居,因地制宜粉刷改造外立面,采取點綴式改造。”白沙住建局美麗鄉村辦公室負責人鄭東庚介紹,翁村二隊有50余戶,自今年啟動農村人居環境提升工程以來,動員村民拆掉臨時搭蓋,在房前屋后“見縫插針”地種植三角梅、美人蕉等花卉,并騰出空間用籬笆筑起了庭院,發放瓜果種苗鼓勵村民發展庭院經濟。接下來,該村還將利用村道旁成片的百畝田地,打造百香果采摘、稻田春耕、秋收體驗等鄉村游體驗項目。“有瓜果、有庭院,這樣的鄉村,才更有鄉愁的味道。”剛從附近茶園路過的幾名游客說。
悄然變靚的翁村二隊,只是白沙建設美麗鄉村,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助力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白沙因地制宜分批打造了元門鄉翁村二隊、打安鎮長嶺村等人居環境示范村。按照規劃,今年白沙正在建設22個美麗鄉村,其中提升型示范村17個、宜居示范村5個。同時,引導村民在房前屋后種植檳榔、花梨、沉香等,并通過完善旅游功能配套,幫扶當地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
扶貧扶智
教育均衡變“輸血”為“造血”
近年來,白沙有關部門共投入1300多萬元,對教室、學生宿舍、學生食堂、運動場等進行改建或擴建。如今,在新建的綜合樓里,美術室、科技室、圖書室、計算機教室等現代化教學設施一應俱全。普通教室里配備了交互式電子白板、校園廣播系統等。“學校比以前漂亮多了,在這里讀書很開心。”該校五年級學生符露瑤說。
除此之外,即使是因為智力、身體的先天不足等原因導致無法到普通學校享受優質教育的特殊孩子,也從未被教育部門放棄。
家住牙叉鎮方香村的符巧磊患有地中海貧血癥,自二年級起無奈輟學在家。為此,該校堅持為符巧磊開展送教上門活動,定期安排教師到符巧磊家中輔導功課。“每次老師來家里上課,符巧磊都很開心。而且,他對繪畫、書法很有天賦,進步很快。”為符巧磊送教上門的彭彩虹老師感到很欣慰。
扶貧必扶智。辦好教育,就能有效“造血”阻隔貧困代際傳遞。據統計,近3年來,白沙共投入教育扶貧資金1.3535億元,持續優化校園以及教學設施,并組織開展“千名教師訪萬家”活動,對49名不能跟班就讀的殘疾適齡學生開展送教上門等幫扶。截至2019年11月底,白沙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戶、農村低保戶學生無一因貧輟學。下一步,白沙將繼續整合優化教育資源,確保適齡學生“有學上、上好學”,推動縣域義務教育由基本均衡發展向優質均衡發展邁進。
(海南日報牙叉12月14日電)
責任編輯:邱苗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