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海千秋村鄉村振興工作隊創新開展人居環境整治
干部當“路長”,村容整潔成常態
■ 海南日報記者 袁宇
“村容整潔了,人心也亮堂了。”11月9日,瓊海市塔洋鎮千秋村干部符標若吃過早飯就出了門,沿著村道一路巡查,時不時撿起路面上的紙屑、塑料瓶等裝入垃圾袋。村道兩旁田野茵茵、林木茂盛,景色秀麗。
符標若是這段村道的“路長”。自今年4月當上“路長”后,每天早晚出門各巡查一次,已經成為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村容村貌的變化相當大。”在接受海南日報記者采訪時,千秋村村民李祥云說,以前南昌村民小組的村道綠化帶內雞舍亂搭、柴火亂堆、雜草叢生,蚊蟲、蒼蠅亂飛,公共設施布滿泥土污垢,給大家的日常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抓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鄉村振興工作隊的第一仗。千秋村鄉村振興工作隊創新性地將“路長制”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結合起來。“通過‘路長制’,讓村支書帶起來,讓黨員動起來,帶動群眾參與進來,最后實現村容美起來。”千秋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吳聲波介紹。
為了讓“路長制”見成效,千秋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首先從抓黨建入手,促成千秋村黨支部與瓊海市稅務局黨支部結對共建,有力提升村黨支部的戰斗力。
在實施“路長制”的過程中,千秋村堅持“一把手”責任制,吳聲波擔任總路長,村支書林江擔任一級路長,各村民小組組長擔任二級路長,各戶居民負責自家門前路段,村保潔員負責公共路段,將責任壓實到人。
“做差了在村里會沒面子。”文寨村民小組過去是千秋村的“頑疾點”,亂搭亂建、亂傾亂倒,環境衛生考評常年墊底,村民小組組長符龍瓊告訴記者,過去人居環境沒人管,覺得應付應付就行,“當了‘路長’之后就不能這樣了,這就是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肯定要管好。管不好要上黑榜,很丟人!”
為了攻克“頑疾”,符龍瓊首先聯系了村民小組內的黨員,帶動全村民小組的人共同行動。“7天清出2000多噸陳年垃圾,縈繞多年的酸臭味徹底消失。清出來的地正在建設文化室和籃球場,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林江說。
“這么多年來,從來沒有這么舒坦過。”符龍瓊說,垃圾清走了,一塊堵在心里20多年的“大石頭”被粉碎了,“環境越整潔,日子就越舒坦。現在很多人自覺維護起環境衛生,參加大掃除也更積極了,黨組織的威望和號召力更強了。”
吳聲波說,“路長制”以千秋中心村帶動南昌、文寨、文里等5個示范村民小組,逐步鋪開覆蓋其他19個村民小組,“利用‘1+5+N’的模式,實現全面覆蓋、點上出彩。”
人居環境越來越亮麗,村民的干勁也越來越高。吳聲波透露,下一步村內將繼續做大做強八仙桌制作、酸菜加工制作以及建筑工程勞務等產業,增加村民的收入,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本報嘉積11月9日電)
責任編輯:謝軍輝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