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中充分發揮黨員帶頭作用與群眾主體力量,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一手振人心 一手興產業
■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于偉慧 特約記者 秦海靈 通訊員 陳歡歡
10月6日晚8時許,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上安鄉長安村燈亮如晝,荷鋤歸來的村婦們踩著準點敲響的鑼鼓聲唱起山歌。距離舞臺不遠處的村委會會議室里,村“兩委”干部與鄉村振興工作隊隊員們相向而坐,正圍繞推動“氣代柴薪”工作展開一場別開生面的“鄉村夜話”。
瓊中縣城面貌日新月異,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攝
歌聲與交談聲在村莊上空交織,仿佛暮色下的一曲“交響樂”。“要是前幾年來我們村,大概只能聽到搓麻將的聲音。”長安村村民王春蘭笑道,如今村里民風變了,人心齊了,大伙兒都忙著發展產業奔小康。
類似于長安村的“改弦易調”,在瓊中的黎村苗寨并不鮮見。以基層黨建為抓手,瓊中充分發揮黨員帶頭作用與群眾主體力量,把握好鄉風文明與產業富民的辯證關系,著力將鄉村振興戰略落到實處。
轉作風,黨群擰成一股繩
9月中旬的一天傍晚,吊羅山鄉什插村委會的一間辦公室里氣氛熱烈,村“兩委”班子、幫扶干部及各村民小組組長圍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村莊發展的大小事務。
“一些村民不愿拆舊,三番五次上門勸說都不管用,我們是不是得采取點強硬措施?”六十千村村民小組組長陳政功側著頭認真聆聽,突然間打開了話匣子。
原先開會請都請不動的“刺頭”,現在不僅按時按點來了,居然還敢啃“硬骨頭”了——眼前的這一幕,引得什插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林小煌思緒萬千。他還記得,工作隊2月底剛來什插村時,最犯愁的就是開會,要么喊不動人,要么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整個村級黨組織如同一盤散沙。
為了找準癥結,工作隊對村里的黨員干部進行逐個分析,走家串戶征求建議。
“一連幾天拎著菜去陳政功家里‘蹭飯’,一來二去間他也終于交心談心,端正了原先自由散漫的工作態度。”林小煌告訴海南日報記者,通過挨個“把脈送藥”,什插村對村級黨組織軟弱渙散問題進行“集中式”整頓,同時將黨組織活動陣地向村民小組延伸,為無職黨員合理設崗定責,重新煥發基層黨建新活力。
黨員干部思想上加了“油”、補了“鈣”,也潛移默化影響著村民們。幾天前,什插村村民黃興廣建在村道邊的簡易洗澡間,被村干部指出“影響了村莊人居環境”,他二話不說便主動配合將其拆除。
雖說有些損失,黃興廣卻坦言自己拆得值,“以前覺得村干部們說話沒威信,凡事就愛跟他們唱反調。可現在他們和群眾一條心,我們主動配合工作,受益的也是自己。”
正民風,提振群眾精氣神
剛剛過去的國慶長假里,上安鄉長安村文藝隊的隊員們幾乎一忙完農活,就往村里的小廣場上跑。
“大伙兒自己排了幾個節目,想著在村里辦‘村晚’,好好熱鬧一番。”10月7日晚,文藝隊隊長王春蘭站在村口扯著嗓子一喊,“呼啦”一下便涌出十多位姑婆嬸娘,迅速聚集站好了隊形。
曲是自己編的,歌詞是臨場發揮,就連舞蹈動作也來源于日常的勞作場景,整場表演充滿原汁原味的“土”味,引得臺下一陣陣喝彩。“以前一到晚上,村里幾乎家家戶戶關門打麻將。”王春蘭說,自從村里成立了文藝隊,鄰里之間關系越來越融洽,無形中也改變著村民們的精氣神。
駐村短短半年時間,長安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龍著波明顯發現,不僅越來越多的村民從“牌桌”走向舞臺,其他不正之風和歪風邪氣也越來越少。
“過去村里遇到紅白喜事,都愛大操大辦,一兩萬元一天就花出去了。”在他看來,村“兩委”科學倡立村規,運用民約管村,從人居環境整治到推進婚喪喜慶和殯葬改革,一件小事一件小事地引導村民,漸漸帶來村風民風的整體提升。
長安村的蛻變,是瓊中加強鄉風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瓊中加快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建成鄉村大舞臺116座、標準化衛生室84家、村小組文化室102個、農村書屋100個,實現行政村文化活動場所全覆蓋的同時,充分發揮“一約二會”(村規民約,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作用,開展鄉風評議活動,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抓產業,盤活“人地錢”資源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沒有產業,鄉村吸引不了資源要素,也就留不住人。
過去幾年,長征鎮南什村便一直面臨著這樣的窘境。“村里產業發展滯后,年輕人選擇外出務工,導致不少農田拋了荒。”南什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萬家順介紹,經過工作隊及村“兩委”干部的多方考察,最終決定用一招“借雞下蛋”,盤活村里的50畝閑置荒地,發展百香果種植產業。
由幫扶干部出面向銀行爭取金融支持,南什村5戶村民申請到貸款后,分別出資5萬元抱團入了股。“村里引進公司負責種苗、技術與銷路,我們只需負責百香果生長期的管理工作,根本沒有后顧之憂。”南什村村民許明華說,這段時間大伙兒搶著動手平整土地、搭架子,百香果種植基地雛形已現,預計年底便能迎來第一輪盛果期。
鄉村產業一池春水被激活,如今在瓊中并非“盆景”。
上安鄉什育村采取“村集體+公司”的模式發展“短平快”巴沙魚養殖項目,中平鎮南坵村將農村閑置房舍改造為可經營的住宿業態,灣嶺鎮嶺門村將企業、村集體與村民的利益捆綁起來發展養豬產業……瓊中突破傳統思維模式,因村制宜盤活“人、地、錢”三要素,產業興旺正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動力。
(海南日報營根10月7日電)
碼上讀 掃碼看高清美圖感受瓊中變化 視頻拍攝/陳元才 剪輯/李瑋競
責任編輯:肖秀燕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