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市委常委、副市長羅新增為黎鄉帶來發展新理念
農貨銷到海上平臺 分紅來自空中電站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于偉慧
一捧山蘭米和一處海上石油鉆井平臺,一塊籃球場和一處“空中電站”,一個個專家院士工作站和一群群面朝黃土的農民……看似毫無關聯的場景,近年來在五指山的黎村苗寨互動頻繁。這一切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五指山市委常委、副市長羅新增的牽線搭橋。
2017年,羅新增受中海油集團委派至五指山擔任掛職幫扶干部。羅新增帶來了新思想、新觀念。憑借一系列創新幫扶舉措,不久前,他獲得了2019年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創新獎的殊榮。
戴著頭燈,蹬著膠鞋,9月25日凌晨3時,五指山市暢好鄉草辦村膠農楊海平和往常一樣,出現在自家膠林里,一次次彎腰、出刀,膠水隨之一滴滴落入膠杯。“割了半輩子膠,一家老小就指望這些樹糊口了。”可事實上,他也曾因橡膠價格持續低迷,萌生過棄割、棄管的念頭。
直到2017年,五指山率先落地實施全國首例“橡膠收入保險”,這才讓楊海平吃下了“定心丸”,“每噸保價1.6萬元,第二年我就收到了保險公司賠付的7500元預賠款。”
楊海平不知道的是,這一切的背后,是羅新增反復調研、論證,推翻五六版方案的耐心摸索。
羅新增介紹,在充分考慮膠農的高保障保險需求、普通膠農與國營農場在產量和價格的差異、政府的財政支出壓力等因素的情況下,五指山最終探索建立“政府+膠農+保險”三方合作機制,創新使用市物價局采集的地頭交易價格代替傳統的期貨價格,將干膠的目標價格定為每斤8元。
如何幫助農民打通農產品上行通道?羅新增決定帶上五指山的特色農產品,全面對接中海油集團的消費平臺和渠道。幾乎是一拍即合,雙方很快建立起穩定的產銷合作機制,開啟“走親戚”般的緊密合作。眼下又到山蘭米豐收的季節,五指山市水滿鄉新村村民陳秀娥忙著將一袋袋山蘭米稱斤、打包,不久后這些原生態的特色米將通過飛機運往全國各地的中海油系統機構,包括一座座漂浮在大海上的石油鉆井平臺。
“我們還成立了電商平臺,將產品包裝、物流配送、宣傳推介等服務全部打包交由他們完成,讓農戶只管安心種,種出好產品。”羅新增介紹,僅8月24日至9 月21日,五指山電商平臺銷出蜂蜜、辣椒醬、憂遁草、茶葉等農產品共計43萬元,其中中海油扶貧采購金額達12.5萬元。
每天傍晚時分,五指山市通什鎮應示村的村民們都會到村委會辦公室門口的籃球場上鍛煉鍛煉。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這處籃球場的正上方建有一處7米高的“空中電站”,不僅能遮陰擋雨,更可以源源不斷地“生金”。
“這是中海油集團援建的光伏發電站,年收入可達15.6萬元,持續收益至少20年以上。”駐村第一書記符亞娜介紹,這一項目的落地讓該村村集體經濟實現了“零的突破”,他們借此收入為村里的30戶貧困戶、五保戶每年分紅3000元。
根據規劃,五指山市將在全市7個鄉鎮41個村全面推廣建設扶貧光伏電站,預計發電規模將達8550千瓦,惠及全市44個貧困村和2202戶村民。(本報五指山9月29日電)
責任編輯:李明珠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