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 市縣融媒行——保亭宣傳周
打造熱帶農業品牌,推動農業提質增效
保亭:特色農業“花果飄香”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六弓鄉的黃金百香果。 通訊員 黃光周 攝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加茂鎮的商販在裝箱打包從附近村莊收購來的瓜菜。本報記者 武威 攝
■ 海南日報記者 梁君窮 通訊員 文宏武 黃光周
70年來,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舊貌早已換新顏。作為安民之基的農業與廣大農村,同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據《保亭縣志》記載,水稻、番薯、花生、木薯是1949年保亭地區種植的主要作物,水稻種植超過12.8萬畝,畝產卻只有66公斤;番薯作為重要糧食作物,種植了8100多畝。新中國成立之前,保亭地區蔬菜以野菜為主,1952年蔬菜種植面積才255畝,總產103.8噸,水果雖是種類繁多,但多為野生,不成規模。
如今,保亭特色農業多點開花,紅毛丹、百香果、黃秋葵、山竹、芒果、蓮霧等產業不斷做優做強;2018年全縣水稻種植面積約4.7萬畝,畝產比70年前翻了幾番;冬季瓜菜的種植面積穩定在4.5萬畝以上,年產量達到6.64萬噸;水果僅紅毛丹一項年產量就有1.85萬噸。
保亭縣政府主要負責人表示,接下來保亭將堅持“調結構、轉方式、創品牌、促增收”的工作思路,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和精品農業,推動適度規模經營和傳統產業提質增效,促進農業生產向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轉變,為建設美好新保亭奠定農業發展的堅實基礎。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南林村發展蘭花產業助農增收。本報記者 袁琛 攝
調優結構
做強特色農業產業
底下流水潺潺,架子上一簇簇蘭花競相開放,在藍天白云映襯下更顯美麗動人。這是海南日報記者9月23日在保亭南林鄉南林村的正方蘭花基地見到的場景。
“我們村山地多,耕地少,過去大伙只能到外面打工。”回憶過去,南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進英感慨良多,守著綠水青山,村民收入水平卻提不上來。
后來南林村結合自身特色,找到了種植蘭花增收的路子。該村爭取近130萬元扶持資金,建成12畝蘭花大棚,采取“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四方合作運營模式帶動基地發展。蘭花這朵“致富花”在南林村盛開。
“保亭山多地少,但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和氣候環境,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才是保亭農業發展的出路。”保亭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近年來,保亭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狠抓冬季瓜菜、熱帶水果、畜禽養殖等優勢特色產業,全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保亭著重突出了綠色生態的特點,發展黃秋葵、苦瓜、茄子、朝天椒等為主打的冬季瓜菜產業。“我種了近10畝的黃秋葵,今年已賣出了8萬多元。”響水鎮合口村村民陳武告說,種植黃秋葵、辣椒再配合傳統的檳榔、橡膠產業,越來越多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
種植面積達到2.3萬畝的紅毛丹,更將品牌的效應延伸到了農業產業之外。保亭連續多年舉辦鄉村旅游紅毛丹采摘季活動,以紅毛丹產業為支點,全面整合采摘、餐飲、住宿、景區、溫泉酒店等資源,助推果園基地信息化、電商化建設,拓寬果園銷售渠道, “互聯網+旅游+農業”的旅游產業鏈條不斷延伸。
農業易受自然災害與市場價格的影響,為了增強農民地域風險的能力,保亭作出許多探索。
保亭積極與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等科研機構開展聯防共治工作,投入財政資金546萬元,建設檳榔黃化性癥狀防控示范基地1910畝,開展檳榔黃化性癥狀防控工作。
針對橡膠價格低迷的情況,保亭與上海期貨交易所合作,推出橡膠“保險+期貨”金融服務,承保橡膠面積約9.2萬畝,較好解決了橡膠“價賤傷農”問題;同時,投入376.7萬元為全縣4530戶膠農購買橡膠價格保險,為保障膠農收入加上“雙保險”,幫助膠農應對市場風險。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紅毛丹采摘季活動吸引游客參加。 本報記者 武威 攝
培育精品
打造熱帶農業品牌
“你嘗嘗,是不是很甜?”說話間,眼前這位個子不高、笑容樸實的中年男子靈活地給手中的黃金百香果削了個“蓋”,近日,海南日報記者來到保亭六弓鄉大妹百香果基地了解當地百香果產業發展情況。
這名男子名叫寧海強,是保亭六弓鄉大妹百香果基地的一位工作人員。海南日報記者接過他遞來的黃金百香果,嘗了一口,果子十分清甜。而旁邊堆放的包裝紙箱上,“六弓鄉百香果”幾個大字格外顯眼。
“黃金百香果一年可收兩季,今年上半年的市場收購價為每斤8元至10元,平均畝產2500斤至3000斤。”寧海強透露,扣除成本后平均每畝收入近萬元。
黃金百香果是百香果的一種,相比于常見的紫色百香果,黃金百香果抗寒性較差,卻更適合在海南種植。六弓鄉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2017年3月,六弓鄉通過招商引資,引入龍頭企業帶動當地發展黃金百香果種植產業,并于當年6月創建了占地面積146畝的大妹百香果基地。
下一步,六弓鄉還將擴大種植面積至2000畝以上,并將完成配套建設百香果加工中心和電商銷售中心,建全產業鏈,讓“六弓鄉百香果”的牌子越叫越響,幫助村民增收致富。
近年來,保亭堅持實施品牌提升行動,“保亭紅毛丹”“保亭山蘭米”“七仙嶺山竹”等地理標志商標獲國家商標局批準,2019年新增“三品一標”2個,全縣“三品一標”累計達23個。
此外,保亭以什玲雞、五腳豬為代表的特色養殖業譽享省內外。什玲雞屬保亭本地原種雞,常年放養或半放養于林地,晚上棲息在樹上,被當地人稱為“會上樹的雞”,其肉質鮮美細嫩,目前“保亭什玲雞”已通過地理標志商標認證。此外,六弓鵝、黃牛、山羊等也是保亭的特色畜禽。
保亭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保亭還將精心打造農業精品品牌,繼續加強“三品一標”認證和申報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推進熱帶農產品質量品牌提升,培育發展一批本土農產品、企業和區域品牌。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的紅毛丹。本報記者 武威 攝
理順機制
煥發農村新活力
近日,保亭響水鎮合口村什棟村民小組的黎家手工皂推向市場,消費者反應良好。手工皂是合口村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產業之一,為村民們提供了穩定增收的產業依托。
為促進鄉村產業興旺,提高村民生活水平,2018年以來,保亭規劃引領,重點推動農業現代化產業體系和全域旅游、“美麗海南百鎮千村”等產業在鄉村的發展,逐漸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鮮明、功能互補、互利共贏的產業布局。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對于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據了解,2018年保亭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培訓9期,培訓農民450人,其中貧困村民250人。今年初,保亭農業部門又推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項目精準扶貧培訓實施方案,努力為保亭未來的農業發展提供更多技術人才。今年6月,保亭2019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用技術培訓班走進該縣各鄉鎮,為貧困群眾送去種植、養殖知識。
此外,保亭積極深化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快推進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積極探索農村集體所有制有效實現形式,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鼓勵采用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土地信托、聯耕聯種、代耕代種等多種方式放活土地經營權,允許承包農戶以土地經營權入股企業、合作社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加快培育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農業經營集約化、規?;?、組織化、社會化、產業化水平。
保亭縣委書記王昱正表示,下一步,保亭將圍繞“打造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王牌”的總目標,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和精品農業,持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精心打造農業精品品牌,同時努力提高農業附加值,培育規模化養殖小區和養殖大戶,提高農業產業化、規?;健?/p>
(本報保城9月24日電)
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