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和環境衛生集中整治
海口石山鎮7座智能無水生態環保公廁對外開放
“黑科技”新型廁所不用水
石山鎮的智能無水生態環保公廁。海南海潔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供圖
海南日報海口9月2日訊(記者計思佳 通訊員李彬)掃臉就可以領廁紙、站上蹲位便器自動開合、上完廁所不用沖水……9月1日,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7座智能無水生態環保公廁正式對外開放。和傳統廁所相比,這些廁所沒有上、下水系統,大、小便通過環保方式處理后可變成有機肥料,還有掃臉取紙、便器自動開合等多項“黑科技”。
當天上午,海南日報記者來到位于石山鎮互聯網運營中心附近的一座智能無水生態環保公廁。走進公廁,站到智能取紙機前,機器對人體面部掃描后,一段60厘米長的廁紙從機器底部“吐”出。
因不用水沖,廁所內沒有水箱等沖水設施。蹲便器由不銹鋼制成,里面有一大一小兩個孔。兩腳站在上方,受重力感應影響,后方的大孔——一個直徑約30厘米的便池自動打開。
在無水的情況下,環保公廁內的大、小便都去哪了?公廁又是如何解決臭味問題的?對此,海南海潔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余列剛解釋說,環保公廁從源頭就實現了大、小便分離,便槽前面部分有個小孔,用于收集小便,后面的便池用于收集大便。“大便在微生物菌的作用下,15小時左右就可降解成固態有機肥,用于農業生產,實現資源循環再利用。尿液經過厭氧發酵后,提取出的尿激酶和烏司他丁可用作生產治療腦血栓類疾病的藥物。由于排泄物不在便池內停留,整個廁所也安裝了新風系統,所以基本不會產生臭味。”
余列剛介紹,石山鎮互聯網運營中心公廁一天接待量約為100人次,按照一個人一次如廁需沖水5升計算,一座公廁一天就可節約用水0.5噸。
“2018年,全鎮游客數量已突破300萬人次。在旅游業迅速發展的同時,鎮里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尚未跟上。各個自然村的廁所大多采用三級化糞池模式,沒有污水處理系統,大小便會滲漏到地下。”石山鎮鎮長胡煒彬表示,此次新建的7座智能無水生態環保公廁無用水、無污染、無排放、無臭味,達到資源再生、資源就地轉化、改善土壤肥力和環境保護的目的。
余列剛還透露,公司計劃在海南大力推廣智能無水生態環保公廁。未來公廁還會搭載尿常規檢測技術,在得到當事人許可的情況下,上個廁所就可以在小程序上看到自己的各種尿常規數據。
責任編輯:謝軍輝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