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全國首例“兩倉庫容整合”落地,洋浦創新實踐讓企業獲利
政策創新,不讓企業“白忙活”
在洋浦經濟開發區內的中石化(香港)海南石油有限公司成品油碼頭,工人在作業。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攝
海南日報記者 劉笑非
吹著海風,8月19日下午,中石化(香港)海南石油有限公司總控部班長趙剛站在碼頭邊,看著又一艘遠洋貨輪靠港。
在他身后的洋浦經濟開發區神頭港腹地,30多座白色油罐臨海而立,里面儲存的是這家企業發展的核心。
“以前,一接到通知有貨輪靠岸,就知道自己得忙活了。”趙剛笑著說,不僅是忙活,有時候還得“白忙活”。
作為主營成品油倉儲、加工、銷售及進出口貿易的企業,中石化(香港)海南石油有限公司擁有目前亞洲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成品油商業庫。根據油品來源,龐大的倉儲又被分為出口監管倉和保稅監管倉。
“簡單來說,進口的成品油進入保稅倉,國內的成品油則進入出口倉。”中石化(香港)海南石油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傳美說,由于進口的成品油占比重較大,結果便是保稅倉常常不夠用,而出口倉卻時常閑置,想要倉庫使用性質變更,則需要一系列繁雜的手續。
受此前監管制度的要求,同一標號的成品油,因為來源不同必須分開儲存??此坪唵蔚?ldquo;兩倉”變更,則需進行倒罐清罐、審批申請、海關現場驗收、油品出入庫等過程,前后長達15天時間。“作為直接與國際成品油市場接軌的企業,市場行情瞬息萬變。”孫傳美坦言,15天的時間,有時好不容易騰出來的庫容用不上,只能再根據市場需求接著往回騰,就成了趙剛口中的“白忙活”。
為了不讓企業“白忙活”,洋浦經濟開發區海關結合保稅倉儲的業務特點,自7月開始,在中石化(香港)海南石油有限公司開展了“保稅油品兩倉庫容整合”政策試點,對保稅倉、出口倉內同品種、同品質貨物,通過清單核注、進出倉申報和賬冊管理,實施“兩類庫容、總量核準,分類調劑、動態使用”的監管新模式,讓“保稅油品與出口監管油品混存”,開創了國內先河。
“此前,我們側重事前審批,現在則主要在事中監控、事后核查。”洋浦海關監管處處長黃曉華說,海關承擔更多的監管工作,幫企業節約經營成本,化解了“同樣的油卻必須分開放”的尷尬,也間接提升了庫容。
“‘兩倉庫容整合’落地,節約的不僅是‘兩倉’變更所損耗的人力、財力、物力,更重要是時間。”孫傳美說,與國際成品油市場無縫銜接,讓企業應對市場的能力提高了,跟上了市場的節奏,自然也把更多的主動權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據了解,2018年,中石化(香港)海南石油有限公司進出口成品油總量為600萬噸、進出口總額為150億元。而今年截至7月底,這一數字已經達到了490萬噸、107億元。“根據估算,今年的進出口總量將達到750萬噸,相較去年提升了25%。”孫傳美笑道,得益于改革紅利,企業不怕有油買不進來,更不會“白忙活”了。
變實質性分倉管控為臺賬式的數據化管理,洋浦在探索監管制度創新上,用“快準實好”的工作作風,為企業拓展了經營發展路子,也讓企業更愿意把利潤和發展空間留在洋浦。
“自開展自貿區自貿港建設以來,我們能感受到政策在變、干部作風也在變。”吹著習習海風,趙剛告訴海南日報記者,他們期待著,有更多新政策、好政策,在洋浦生根發芽。(本報洋浦8月20日電)
名詞解釋>>
兩倉庫容整合
將保稅倉庫和出口監管倉庫進行功能疊加,通過“油庫功能整合”業務,使指定倉庫同時具備保稅倉庫和出口監管倉庫的功能,無需再將成品油進行實質性轉倉作業。此外還可將保稅油品存放在有出口監管倉功能的油罐內,實現兩種油品同時混合存放,節省倉儲空間。
同時將海關監管模式由事前審批改革為事中監控和事后核查,簡化審批流程,進一步節約企業的時間。(劉輯)
責任編輯:王思暢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