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中朝參村駐村第一書記陸京學真心真情解決群眾實際困難,出色完成整村脫貧工作
將心比心打動“釘子戶”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通訊員 毛景慧
“陸書記,您這一大早是要去哪兒?”“去一趟水務局,為咱們村的水庫修建協調進度。”6月10日一早,天剛蒙蒙亮,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營根鎮朝參村駐村第一書記、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陸京學收拾好材料準備趕往縣城。與他對話的,是村里的貧困村民王進勝。
別看現在倆人關系很和諧,兩年前,王進勝可是一看到陸京學就扭頭往回走。
2017年6月23日,陸京學從瓊中營根鎮百花村調整到朝參村任駐村第一書記。來的第一天,他便發現村里的整村推進工作“卡了殼”——村里面的宅基地就那么幾畝,有一戶人家的土地卻說什么也不同意讓出來,致使全村的規劃工作停滯擱淺。
“得上門去做做思想工作。”陸京學第一時間找到這戶“釘子戶”,那是他與王進勝的初次碰面。
50多歲的王進勝因腰部留有年輕時被獵槍擊中后殘留的彈藥,喪失部分勞動能力,因而也對自己這唯一一塊有林權證的土地看得很重。“這塊地我是不可能讓的,如果你們敢動,那我就要告你們。”面對登門拜訪的陸京學,王進勝態度十分強硬。
陸京學心里明白,對方試圖用這種態度逼退他,可王進勝的工作做不通,整村推進工作就沒辦法開展,這讓他不得不琢磨起別的法子。“硬的不行,就來軟的。”陸京學決定將心比心,從王進勝的生活起居入手,用自己的真心打動他。
“進勝啊,家里最近遇到什么困難沒?村里準備發展養蜂產業,要不幫你申請點蜂種?”“進勝,你兒子找到工作沒?不如讓他試試當村里的護林員?”……從那時起,陸京學三天兩頭往王進勝家里跑,剛開始王進勝坐在板凳上眼皮都懶得抬,但“厚臉皮”的陸京學也不惱,反而來得愈發頻繁。
朝參村黨支部書記王進軒打趣道:“那段時間,陸京學去王進勝家,比回自己家還要勤快。”
駐村第一書記的“固執”慢慢起了作用。“陸書記給我申請了蜂種、魚苗、益智苗等扶貧物資,還幫忙申請了危房改造補助款和護林員的工作崗位,再不配合村里工作,這哪兒說得過去?”最終,王進勝同意收取幾千元的青苗補償款后把地讓出來。
一番“不打不相識”的較量后,王進勝漸漸從心底認可了這個外來干部,每次見面總是“陸書記、陸書記”親切地叫著。“不僅是我,村里年紀大的貧困村民不太懂填寫報建材料、貸款申請,他就都把這些活包攬下來,無論大事小事,從不含糊怠慢。”王進勝說,如今村里人遇到困難時,第一時間敲開的準是陸京學的門。
“駐村幫扶,就要沉下心來與群眾‘面對面’接觸、‘心與心’交流,用熱心、真心、耐心解決群眾實際困難。”讓陸京學欣慰的是,一年多的駐村幫扶,換回的是朝參村整村推進工作的順利完成。
如今,全村114戶村民住進新房,村里發展起養豬、養雞、種百香果等特色產業,人均收入于2018年達到942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約4.2萬元,實現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37戶140人全部脫貧。
因在扶貧工作中表現突出,陸京學于今年被評為海南省打贏脫貧攻堅戰先進個人、瓊中優秀駐村第一書記和優秀駐村工作隊隊員,并兼任起朝參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一職。
身份多了,也意味著肩上的擔子更重了。陸京學說,瓊樂高速有個匝道口就在村子附近,下一步他將依托這一區位交通優勢,盤活鄉村旅游資源,讓村子更美、村民更富。
(海南日報營根6月10日電)
責任編輯:王思暢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