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樂東5月31日消息(南海網記者 姚皓)從一個沒有集體經濟的“空殼”社區到大力發展漁業產業,帶動當地增收致富走出了卓有成效的第一步,樂東黎族自治縣利國鎮望樓港社區的變化是巨大的,而這些都源自鄉村振興工作隊的進駐。
鄉村振興工作隊是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案例(第三批)之一,海南向全省所有鄉鎮和行政村派出8083名干部組成2757支鄉村振興工作隊,為帶動500多萬農民成為海南自貿區、自貿港建設的生力軍,鞏固提升脫貧成效,解決城鄉二元分割,實現融合發展,建設全島自貿試驗區做出積極貢獻,望樓港社區就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空殼”社區 傳統漁業生產落后
近日,記者走進樂東黎族自治縣利國鎮望樓港社區,這里共有居民860余戶3800多人,沒有農業用地,居民們只能靠海謀生,其中80%的勞動力從事海洋漁業生產。近年來,由于近海資源匱乏,漁獲量大為減少,加上居民都是單打獨斗,社區沒有任何集體收入,收入也每況愈下,望樓港的傳統漁業生產落后,亟待轉型升級。
“過去我們這里的漁民都是傳統的經營方式,下海捕魚然后拉到市場上去賣,雖然有時抓得挺多但是拉到市場上賣出不去,只能丟掉,收入很不穩定,讓我們感到很頭疼。”當地漁民馮梅感嘆道。
鄉村振興工作隊成員查看望樓港社區石斑魚養殖廠情況。南海網記者 姚皓 攝
書寫“漁”文章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面對社區存在的情況,鄉村振興工作隊派駐后與當地漁民同吃同住,和當地群眾一起書寫“漁”文章。“過去大家都是各管各的,沒有形成集體力量,工作隊成立后首要的就是將大家集中起來,發展集體產業經濟,讓大家都富起來。”望樓港社區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張潔介紹,鄉村振興工作隊進駐后,充分挖掘本地漁業資源優勢,結合市場需求,帶動社區開辦烘干廠和養殖廠兩個集體經濟項目,并順利注冊成立集體企業,完成與解決了企業的建章立制和技術、銷售渠道、項目用地等工作,開始發展海水產品烘干項目和石斑魚養殖項目。
其中,海水產品烘干項目實行采購、烘干包裝加工、線上網絡銷售和線下實體超市銷售一體經營,漁民們打回來的魚不僅再也不用擔心銷路,銷量還大大地增加了。石斑魚養殖項目主要為石斑魚幼苗標粗出售和石斑魚養殖,現有養殖高位池16口,銷量也相當可觀。
“短短幾個月時間,望樓港就從一個沒有集體經濟的‘空殼’社區,到完成了68萬的營業額,毛利達18.3萬元。這在過去是難以想象的!計劃到2020年底,我們還要實現營業額和利潤翻番目標,年利潤達100萬元。”望樓港社區黨支部書記符天友說。
望樓港社區石斑魚養殖廠。南海網記者 姚皓 攝
拓寬集體營業范圍 社區居民不斷增收
“漁”文章寫好了,“漁”文化搞活了,望樓港逐步扭轉產業發展方式,集體經濟項目引領群眾轉變粗放的漁業生產方式。張潔介紹,未來,望樓港社區還將繼續做大做強石斑魚孵化、幼苗標粗養殖項目,采取“合作社+居委會+企業+社會資本”經營模式,通過吸引居民資金、資源入股,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居民變股東,提供物業、物流、餐飲、品牌技術服務等第三產業服務、拓寬集體企業營業范圍。力爭3年內吸引50%的居民入股集體企業,入股資金達400萬元,年盈利達15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50人。
除了發展集體經濟,鄉村振興工作隊還深入幫助望樓港社區開展人居環境衛生整治,社區的道路硬化,排水溝修起來了,路邊的垃圾也少了,環境發生了大變樣。“鄉村振興工作隊入駐給我們帶來的利好是實實在在的,現在我們不僅不需要再為生活擔憂,還有了更多的盼頭,社區富起來、美起來了,以后還要強起來!”漁民馮梅高興地說道。
責任編輯:章慧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