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青松村力促特色農業產業多點開花
巧用輪作 發展多樣“短平快”產業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瞧,咱村今年第一次種的海花紅辣椒個頭多飽滿,估計還能再采摘1個多月,僅此一項就能增收20萬元。”5月12日一大早,白沙黎族自治縣青松鄉青松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駐村第一書記陳立斌就已和村民們在辣椒地里忙開了。
田地里,翠綠的葉片下,垂下一串串火紅的海花紅辣椒。村民三三兩兩地提著籃筐或尼龍袋,手腳麻利地采摘。“我今年種了1畝多,摘了快2個月,已經入賬6000元。”貧困村民鄧永觀樂呵呵地說。
陳立斌介紹,青松村距離白沙縣城約60公里,農產品運輸成本大,加上管理粗放,傳統農業種植成效不好,全村348戶中有183戶是貧困戶。2015年,海南日報報業集團選派他遠赴青松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此后,在海南日報報業集團、省農科院等單位的支持下,青松村大力發展山蘭稻產業。青松鄉掛點干部王雄介紹,在短短3年多時間里,青松村山蘭稻種植從最初百余畝增加至800多畝,成為近年來該村脫貧摘帽的主打產業。截至目前,全村僅剩1戶2人尚未脫貧。
今年2月,陳立斌再添新使命,擔任青松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他關于鄉村振興的思考也更多了。“產業要多點開花,村民增收的路子才會越走越寬。”他說,在耕地面積有限的情況下,青松村應利用山蘭稻輪作的時間,拓展其他“短平快”特色農業產業。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海南黑冠長臂猿就在咱村外的霸王嶺上棲息繁衍,這說明青松村的生態環境很好,發展特色農業很有前景。”陳立斌介紹。據悉,省農科院一直非常重視農業科技推廣與精準扶貧工作。值得一提的是,省農科院黨委書記楊文平多次率領農作物專家前往青松村,與當地扶貧干部商榷因地制宜發展熱帶高效農業脫貧計策,幫助村民提高種養技術水平,為白沙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提供科技支撐。在省農科院的幫扶下,今年以來,鄉村振興工作隊與駐村扶貧干部動員30多戶農戶首次嘗試種植40多畝海花紅辣椒,并與農企簽訂保底價收購協議,讓農產品銷售無憂。
省農科院工作人員介紹,海花紅辣椒成長周期短,但采摘周期長,多銷往省外市場,市場效益可觀。當地扶貧部門與鄉村振興工作隊力推“種、產、銷”無縫銜接的模式,無疑是力助產業發展的一項好舉措。
此外,青松村還動員村民在山蘭稻田地里輪作種植了40多畝的紅皮花生,這批花生下月就可收成。“花了短短三四個月時間種植,估計能收成萬余斤,增收四五萬元沒問題。”陳立斌說,輪作種植既能增收,又能改良土壤,有利于山蘭稻生長。
他說,今年工作隊爭取引進企業,打造山蘭米酒制作工坊。此外,青松村的南藥益智種植已達到一定規模,今年也要尋求合作單位,進一步挖掘益智的藥用和食用價值。
發展多種產業,拓寬增收路子,陳立斌和鄉村振興工作隊隊員們一直在思考和行動,他們辛勤的汗水灑滿了崎嶇山路……
(本報牙叉5月13日電)
責任編輯:李明珠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