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儋州4月16日消息 (南海網見習記者 李紹遠)“白馬井鎮學蘭村委會依托土糖項目打造美麗鄉村游,建設以土糖為主題的甘蔗種植基地和制糖體驗場所,讓農戶從中獲取收入。”儋州市白馬井鎮黨委委員陳琦說,今年學蘭村委會將圍繞“一村一品”的發展定位,以“吳氏糖寮”傳統土糖為產業支撐,計劃用5年時間打造集傳統制糖技藝體驗、鄉村騎行等為一體的土糖產業村,帶動周邊更多群眾增收,走出鄉村振興之路。
在吳氏糖寮制糖基地里,工作人員在整理制成方形的土糖。南海網見習記者 李紹遠 攝
從小作坊到大基地
上世紀90年代,土糖技藝傳承人吳小健被推選為學蘭村黨支部書記,考慮到孩子學業,他辭去書記職務,離開家鄉到儋州那大城區務工,靠辛勤勞動供子女讀書。兒子、女兒長大后也有了不錯的工作,女婿姜龍吉在上海開設一家小公司。
故土難離,黨恩難忘。2013年底,吳小健為了不讓祖傳的傳統制糖技藝消逝,毅然帶著兒子、女兒和女婿返回老家學蘭村委會學村一隊豐頭地籌建吳氏糖寮。制糖早期,因糖不易保存,近70%的土糖發生霉變,售出產品全部召回,直接經濟損失10多萬元。
但吳小健并不氣餒,用一年的時間研究改進了工藝和保存方法,土糖的霉變發生率得到有效控制,口感品質得到群眾的普遍認可。2016年2月份,“吳氏糖寮”被儋州市政府列入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同年11月,吳小健成立了海南憶家食品有限公司,讓儋州土糖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創業伊始,困難重重。吳小健的女兒吳少玉回憶說,2016年10月份,“電母”“莎莉嘉” 兩個臺風相繼來襲,熬糖爐、制糖模具被毀,直接經濟損失20多萬元。由于資金緊缺,她和丈夫姜龍吉決定賣掉在上海的房子,籌錢用于重建糖寮。
從個體戶到幫扶龍頭企業
儋州土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支持。記者了解到,從2016年11月份開始,儋州市委組織部、白馬井鎮黨委及學蘭村委會包點干部積極為糖寮找出路、謀發展,整合調動多方社會資源給予幫扶;至2017年1月份,重建投產的糖寮已成為全省最大的傳統土糖作坊,3月份,糖寮入選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土法制糖技藝)。
致富不忘鄉里人。2017年儋州市深入推進脫貧攻堅工作,鼓勵和引導貧困戶加入合作社或入股產業,發展產業脫貧摘帽。對此,吳小健主動與白馬井鎮政府達成貧困戶幫扶意向,在鎮黨委的幫扶下,糖寮基地成為了白馬井鎮黨建促扶貧產業示范點;9月份,吳小健的公司與白馬井鎮政府簽訂貧困戶幫扶協議,以傳統土糖產業短期投資“保底收益+年度分紅”的模式,帶動貧困戶一起發展產業,一起脫貧致富。
目前,土糖產業共幫扶了貧困戶223戶,已經連續兩年給貧困戶分紅,今年8月底,每戶貧困戶還能領到3500元的分紅。此外,該公司還提供了60個就業崗位,讓周邊群眾和貧困戶到糖寮基地務工,每月可獲得2000元以上的薪資收入。
市民在挑選包裝好的土糖產品。 南海網見習記者 李紹遠 攝
土糖產業走出鄉村振興路
今年,在白馬井鎮黨委的支持和幫扶干部及駐村振興工作隊的共同籌劃下,學蘭村委會有了新的規劃:今年將圍繞“一村一品”發展定位,以“吳氏糖寮”傳統土糖為產業支撐,用5年時間打造成集傳統制糖技藝體驗、鄉村騎行、特色田果園、休閑農莊、主題民宿、親子樂園和有機甘蔗基地為一體的土糖產業村。
“‘吳氏糖寮’傳統土糖產業示范點內將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黨員技能培訓中心、傳統制糖技藝體驗作坊等設施,吸引游客到學蘭村游玩觀光,形成鄉村游產業。”陳琦說,只有調動一切資源,打造土糖產業村,才能拓寬村民的增收渠道,提升村民收入水平,進一步帶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
學蘭村委會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王青海告訴記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脫貧困是前提。今年要推進學蘭村“五星級”美麗鄉村項目落地,圍繞土糖做好產業支撐文章,以“吳氏糖寮”為“一村一品”的發展定位,結合“五星級”美麗鄉村項目建設,把學蘭村打造成鄉村文化、旅游體驗一體化的土糖產業村。
責任編輯:章慧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