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浙滬經驗 推動海南自貿區自貿港建設
上海善用先進科技成果,最大限度整合數據資源,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看不見的智慧創新 看得見的發展變化
他山之石
-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李磊
11月16日,上海浦東新區城市運行綜合管理中心。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
辦事情、交材料,面對眾多政務服務窗口,群眾或企業申辦人必須“找對門”“認對人”,不然從早忙到晚跑了無數趟腿,事情可能還是辦不成。
這樣的尷尬,在上海自貿區(浦東新區)企業服務中心并不存在。11月16日,海南日報記者在中心一樓大廳看到,這里既有“一窗多辦”區域,又有“找茬”窗口和實時數據分析顯示屏,還有自助辦理等區域,接辦人不推不亂、申辦人不氣不急,各個窗口井然有序。
“營業執照后續辦理情況,可以通過網絡查詢到,不需要重復去遞交材料,節約了大量時間和精力。”泰美醫療上海用品有限公司人事行政主管湯若愚說道。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上海一直致力于營商環境優化,打造營商環境最佳、政府響應最快、效率效能最高的投資最佳地。這在營商環境的“第一窗口”——上海自貿區(浦東新區)企業服務中心,可管窺全貌。
為深入推進自貿區建設,突出制度創新、系統集成,圍繞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提升審批服務的質量和水平,今年上海浦東新區重點推出“一網通辦”“四個集中”改革組合拳,讓企業少跑路、百姓少跑腿,帶來增長“加速度”——
目前,“一網通辦”已實現涉企事項全覆蓋,其中“不見面審批”達到53%,“只跑一次”達到47%,實際辦理時間比法定時限壓縮85%。而“四個集中”(即所有部門審批處室向企業服務中心集中、所有涉企審批事項向“單窗通辦”集中、所有投資建設審批事項向“單一窗口”集中、全區推廣建設項目集中驗收),也帶來服務水平的提高,以及辦事效率的提升。
智慧引領、創新為先,推動上海服務型政府建設,也催生社會治理能力的化學變化。
浦東新區城市運行綜合管理中心,正創新發展社會治理新路徑,全面提升浦東新區社會治理和城市運行綜合管理水平,推進“智慧城市”建設。該中心大數據平臺整合了109個單位、431個系統、308萬智能水電氣表、29類近4萬物聯感知設備、11.8PB(拍字節)海量數據,可以起到自動識別各種問題,迅速整改的作用,實現24小時智能化管理。
在當地,浦東新區城市運行綜合管理中心被喻為“城市大腦”。
它有多“聰明細心”?舉個例子來看,上海迪士尼或將迎來寒假大客流,平臺可統計分析車輛、地鐵客流以及訂票數據等情況,以供提前研判和處理,及時做出預案。
據了解,浦東新區城市運行綜合管理中心綜合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與物聯網、視聯網、數聯網等感知平臺對接,建設完善“神經元系統”,增強對群眾需求和城市管理問題的感知能力。在城市設施、環境等6大領域研發了50余個智能化場景,來落實城市精細化管理。在數據上,實現了歸集、共享和應用。總結而言,這套系統通過體征、專項、應急三類場景,提取了接警數、實有人口、地鐵故障等25項城市核心管理要素,實時監測運行體征指標。
有業內人士解讀,“智慧城市”不是數字城管、信息化建設的簡單替代,而是撬動社會治理社會化、專業化、智能化和法治化的支點。
看不見的智慧創新,看得見的發展變化。上海以前瞻性目光,善于運用最先進科技成果,最大限度整合數據資源,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跑出自貿區建設發展速度與質量。
(海南日報海口11月20日訊)
責任編輯:韓慧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