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大力推進“十鎮百村”建設,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
產業興 百姓富 鄉村美
三亞西島漁村的美麗風光。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海南日報記者 林詩婷
9月16日,在三亞市吉陽區博后村,海南日報記者看到,剛修整鋪平的鄉道兩旁,一棟棟村屋外墻刷上了淡雅的藍、白、灰等顏色,玫瑰花造型的工藝建筑裝飾品在屋頂“綻放”,不遠處,群山莽莽,花田飄香,牛羊成群,山海連天,呈現出一派世外桃源的鄉野圖景。
博后村村民譚中仙望著家門前這片風光,心懷無限憧憬:“依靠亞龍灣、玫瑰谷等旅游景區,我們開始發展起玫瑰特色民宿、餐飲、便民商店,村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日子過得越來越有盼頭了。”
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是百姓的熱烈期盼,也是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中的一大目標。近年來,三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有關部署,真抓實干,勇當先鋒,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大力推進“十鎮百村”建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作出三亞貢獻,以一系列務實舉措造福鄉村和百姓。
1
美麗鄉村激活“美麗經濟”
“快來看,這里有一個文創館,景色更美!”9月15日,專程到三亞市天涯區西島漁村度周末的海口游客張一梁,被村里的曼妙海景、漁家文化、文創文化深深吸引,與朋友一邊漫步村道、一邊拍照。
步入西島漁村,蜿蜒的青石板道兩側,三角梅等鮮花開得嬌艷,干凈整潔的村民院落、特色珊瑚石墻、海洋特色文創館、美術長廊等景觀頗具特色,不遠處的海灘上,不少游客開心地踏浪拾貝,用舊船改造而成的海上書屋靜倚港口,一幅生動而富有生活氣息的畫卷徐徐鋪開。
“如果不是親眼目睹,誰能想象得到一年多前西島漁村還是個閉塞、落后的漁村呢?”西島漁村村民陳昌兒說。
2017年底,在美麗鄉村建設的帶動下,西島漁村一期建成迎客,與西島景區實現串聯,游客憑西島景區門票及身份證件,即可進入漁村感受當地人文風情。“我們因地制宜,結合西島漁村獨特的漁村文化、紅色文化、海洋文化等資源,打造涵蓋文創旅游、民宿度假、文化體驗、科普教育等為一體的美麗漁村,促進農旅融合,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三亞市天涯區委相關負責人說。
近年來,三亞著力推進“十鎮百村”建設,加快建設10個特色產業小鎮,并推動對100個自然村的美麗鄉村建設,補齊“五網”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等短板,著力規劃一批生態美、產業強、百姓富的美麗項目,打造宜游、宜業、宜居城市。
堅持規劃引領,堅持綠色生態,三亞諸多美麗鄉村資源逐步揭開神秘面紗:依山傍水的博后村積極發展玫瑰特色產業,村內玫瑰飄香產業興;因地制宜結合文化與旅游資源優勢,南山村文化主題美麗鄉村建設如火如荼;黎族村寨文門村內文化古跡眾多,與田洋花海、黎族文化成為引客“法寶”,村民受益增收,脫貧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了。
2
村民轉型吃上“旅游飯”
近日,在三亞市吉陽區中廖村內,伴隨著徐徐山風、鳥語花香,以青山為屏,以碧水為景,一場獨具特色的民俗表演在這座黎家村莊拉開帷幕,10余名身著黎族傳統服飾的村民載歌載舞,依次表演竹竿舞、拾螺歌、樹葉鳴奏、織黎錦等,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來品味民俗。
村里的變化,中廖村村民黃菊金看在眼里、樂在心頭:“以前種瓜菜‘看天吃飯’勉強能維持生活,現在成為村里的表演隊伍成員,為游客表演黎族歌舞,一個月工資能有3000元。”
三亞坐擁山、海、河風光,具備發展鄉村旅游的良好基礎,如何因地制宜發揮鄉村的旅游資源優勢?秉持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三亞以好資源對接好商家,積極導入旅游、民宿等優質產業進村,對紅色村寨、黎村苗寨、濱海漁村、文化名村、好景名村、特產名村等自然人文資源優勢突出的村莊,保護修繕成特色鮮明、具有旅游觀光休閑功能的特色村,因地制宜開啟美麗鄉村建設,充分帶活農村經濟。
“歐美客人喜歡原生態的景觀,黎族村落北山村目前還保留了很多農村的淳樸風貌,具有濃厚的文化特色,對于國際游客來說很有吸引力,有助于推動鄉村旅游國際化。”海南馬識途旅行社總經理麥宜洲說。
“我們多次組織旅行社業內專家對三亞鄉村旅游資源進行實地調研,對一批業態功能多元、主題特色明顯、配套服務良好、交通便利的鄉村旅游點進行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打造,已初步設計了大茅村、北山村、青塘村等6條鄉村旅游精品線路。”三亞市旅游委副主任葉凱中說,該市通過串聯起雨林、海島、田園、歷史文化、溫泉養生、休閑垂釣等旅游資源,推動山海風光、黎苗文化等鄉村旅游產業發展,進一步帶動當地村民就業、發展旅游產業,打造全域旅游新產品。
制圖/陳海冰
3
精準扶貧促村民增收致富
不出一年功夫,三亞市天涯區臺樓村貧困村民黃良和、符海蓮夫婦精心栽培的火龍果植株在支架支撐下,長得快有一人高了,將田地“裝扮”得郁郁蔥蔥。“我們倆在村里的火龍果種植基地上班,家庭月收入能達到6000多元。”符海蓮開心地說,生活逐漸改善,得益于“企業+村集體+貧困戶”的發展模式。
三亞市天涯區抱前村村民麥春明近日也在準備一件事:“村里迎來了旅游扶貧招聘會,提供了酒店服務員、保安、救生員等崗位,我會游泳,想通過考取救生員上崗證參加應聘。”
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強經濟,就業扶貧激發內生動力。據悉,為全方位提升貧困村民生活水平,三亞緊緊圍繞“一條線、兩不愁、三保障”為核心,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落下一個三亞百姓”“全面促進貧困戶增收”為目標,以問題整改工作為抓手,從“資金保障、組織保障、政策保障、制度保障”入手,強化產業和就業扶貧,逐步建立了穩定的脫貧長效機制。
“為完善配套制度,推動扶貧政策落實,三亞市出臺了生態補償、旅游扶貧、金融扶貧、電商扶貧等年度工作實施方案和細化措施。”三亞市扶貧辦專職副主任張磊說,今年該市財政共計投入專項脫貧攻堅資金5497萬元。
與此同時,三亞各級干部撲在一線,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其中,27名市四套班子領導率先垂范,每人“認領”一個村,實現重點貧困村全覆蓋;選派20位第一書記帶領46名駐村工作隊員全職駐村;633名幫扶責任人早出晚歸、全身心投入到扶貧工作……
“今年三亞將投入產業扶貧專項資金1949.44萬元,計劃建設農業產業化扶貧項目23個,堅持志智雙扶,幫助貧困戶就業脫貧,實現就業轉移2833人,推動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新成效。”三亞市委主要負責人說。
(海南日報三亞9月24日電)
責任編輯:韓慧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