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態環境優勢、突出地域特點、發展特色產業
昌江:突出特色擦亮美麗鄉村“招牌”
游客在昌江黎族自治縣七叉鎮寶山村的棧道上觀賞木棉花。本報記者蘇曉杰通訊員楊耀科攝
海南日報記者曾毓慧 特約記者林朱輝 通訊員王君志
從因木棉梯田美景聞名的七叉鎮尼下村,到被稱為“一個沒有圍墻的文明鄉村”的十月田鎮才地村波蘭溝村民小組;從民居頗具黎族風情的石碌鎮山竹溝村,到傳承黎陶制作工藝的石碌鎮保突村……在海南西部的昌江黎族自治縣,一個個景致如畫的美麗鄉村讓游客流連忘返。
昌江依山傍海,擁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去年以來,該縣全面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依托生態環境優勢,深入挖掘特色民俗文化,發展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等新興產業,打造了一批生態宜居、文明和諧的美麗鄉村,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村民們的金山銀山。
各美其美 串起美麗鄉村“珍珠鏈”
9月15日,十月田鎮才地村波蘭溝村民小組,經過連日的雨水浸潤,村道兩側的草木長得更加茂盛了,漫步于村中,海南日報記者發現:家家戶戶的房子都沒有配套建造圍墻,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低矮的竹籬笆,或是綠意盎然的盆栽。
“建設一個沒有圍墻的美麗鄉村、文明鄉村,這是我們波蘭溝的最大特色。”才地村黨支部書記盧振華介紹,從2016年起,隨著美麗鄉村建設加速推進,波蘭溝村民小組拆違建、修村道、勤保潔、多種花,村容村貌變得越來越整潔美觀。在才地村“兩委”干部的動員下,波蘭溝村民小組80多戶農戶紛紛拆掉自家圍墻,騰出來的空間用于拓寬水泥路,或是栽種花卉扮靚村莊。此外,原本略顯破舊的墻體,經過精心設計噴繪后,呈現出一幅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圖案,成為鄉村踐行社會文明大行動的一個縮影。
十月田鎮南嶺村背靠南蛇水庫,水庫四周草木葳蕤、風景如畫。以前,由于部分老宅年久失修出現倒塌,村民房屋建設缺乏規劃,該村居住環境一般。一年多前啟動建設美麗鄉村以來,南嶺村在水庫邊建起了親水棧道、觀景釣魚臺、休閑驛站、林間人行道、涼亭等旅游配套設施,人居環境變美了,周末自駕游游客也紛至沓來。
倡導文明鄉風、突出地域特點、提升人居環境……在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昌江各個村莊依托自身生態環境優勢和民俗文化特色,補齊制約村莊發展的“短板”,不斷提升村民獲得感、幸福感。該縣美麗鄉村建設,呈現出“各美其美”的鮮明特點。據悉,截至目前,經省住建廳評定,昌江共有7個村莊獲得星級美麗鄉村稱號。今年上半年,省住建廳又對昌江新城村、白沙村、塘興村、乙在村、南嶺村等5個鄉村進行星級美麗鄉村考核評定,目前考核結果尚未公布。
宜居宜游 描繪百姓富裕錦繡圖
和泥團、揉搓泥條、拍打泥坯、晾曬陶皿、堆柴焙燒……9月15日,在位于石碌鎮的保突村制陶館,制陶工藝師正在向游客展示古老的黎族制陶工藝。
近年來,保突村傳承發展黎族制陶文化,吸引游客前來參觀體驗。目前,保突村黎陶制品專業合作社已吸納30多名社員創業致富。值得一提的是,在傳承黎族制陶技藝的基礎上,保突村制陶館對制陶技藝進行創新,采用機器和泥、煅燒等現代工藝技術,在陶器制作中融入黎族紋飾以及現代元素,除制作部分生活、生產器具外,還根據市場需求制作藝術擺件,不僅讓古老的黎族制陶技藝得到傳承,也帶動了村民發家致富。
在七叉鎮尼下村,村民林亞勞以前靠種甘蔗維持生計,日子過得緊巴巴。2015年,隨著七叉鎮木棉鄉村游興起,他和朋友合伙在村中經營起一家農家樂。“我們做的都是特色菜,每天能接待近200名游客,大家都夸這里的飯菜味道好。”今年初,“昌化江畔木棉紅”文化旅游活動啟動,游客增加了許多,尼下村40多戶農戶通過銷售竹筒飯、手工制品等形式,獲得了一筆可觀的收入,林亞勞的農家樂實現營業收入近3萬元。
據介紹,尼下村山林、河流等自然資源豐富,近年來有關部門依托木棉景觀、百年芒果樹群等特色旅游資源,建設木棉棧道、黎家特色涼亭、石凳石椅等,不斷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引導尼下村村民發展旅游相關產業,努力將該村打造成特色旅游村寨。
昌江住建局副局長符聲聰介紹,昌江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統籌推進鄉村發展,充分利用各村莊獨特的地理條件、自然風光,打造了一批具有休閑旅游功能的美麗鄉村、旅游小鎮。昌江將繼續完善美麗鄉村規劃布局,推動鄉村旅游產業發展。
昌江黎族自治縣十月田鎮南嶺村建設的供游客休息的涼亭。
項目引領 奏響鄉村振興進行曲
從西線高速大坡互通下高速,新建成的昌江游客服務中心美觀大氣。距游客服務中心不遠處,就是石碌鎮山竹溝村。
漫步在山竹溝村,綠樹成蔭的村道兩側,一棟棟房屋經過一番裝飾后,墻體上噴繪了黎族風情濃郁的圖騰。在竹籬笆圈成的庭院里,菠蘿蜜、木瓜、釋迦等熱帶瓜果垂掛枝頭,不時有鳥兒飛入庭院中,或覓食或鳴唱。山竹溝村駐村第一書記柯明介紹,山竹溝村正在創建文明新村,同步開展村容村貌美化、綠化、凈化三大行動,村莊面貌變化很大。
美麗鄉村不僅要“外貌”美,還要產業興。以前,山竹溝村毛豆種植面積不足百畝,毛豆種植產業既不成規模,也缺乏科學管理,經濟效益較差。2016年起,村“兩委”班子引進農業企業大規模發展毛豆種植產業,由企業提供種子、技術、肥料,村民負責種植和管理,收獲后再由企業“保價收購”。截至去年底,山竹溝村57戶貧困戶通過發展毛豆種植等產業全部脫貧。目前,山竹溝村種植毛豆近5000畝。
目前,昌江有關部門正在積極謀劃建設山竹溝黎族旅游觀光風情村。今年以來,經過多次洽談,投資方表示將投資5000萬元,采用“投資方+合作社+村民”的模式帶動村民發展旅游業。目前,已有50戶村民以宅基地入股合作社,與投資方合作搞開發建設,具體經營內容為家庭旅館、農家風味美食、特色農產品等。
此外,保突村黎陶鄉村文化公園項目也正在引進投資方,該項目將采用“公司+合作社+村民”的模式運營。項目第一期將改擴建黎族制陶技藝展示館,同時建設昌江玉、花梨木等展示館;項目第二期將開發建設生態植物園;項目第三期將建設特色溫泉小鎮。
藍圖已繪就,宜居、宜游、宜業的美麗鄉村建設目標催人奮進。昌江正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全面奏響鄉村振興進行曲。
(本報石碌9月19日電)
今年5月,昌江黎族自治縣石碌鎮山竹溝村村民在采收毛豆。據了解,該村通過“公司+農戶”模式種植毛豆2000多畝,畝產值1000元至1500元左右。本報記者蘇曉杰攝
昌江七叉鎮大章村:
“木棉紅+梯田”美景引客來
每年春季,昌江黎族自治縣七叉鎮大章村一帶的木棉景觀都會吸引不少游客前來觀賞。
海南日報記者曾毓慧 通訊員王君志
昌江黎族自治縣七叉鎮大章村緊鄰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里群山環抱、民風淳樸。每年春季,七叉鎮木棉景色令人神往,大章村一帶便是觀賞木棉花的好去處。近年來,在昌江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大章村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大力發展鄉村游相關產業,村民的“錢袋子”一天天鼓起來。
“大章村周邊有上千棵木棉樹,其中不乏上百年樹齡的老木棉,這可是我們發展鄉村旅游獨一無二的資源和優勢。”大章村黨支部書記吉良生信心滿滿地告訴海南日報記者。
為了更好地挖掘游客前來觀賞木棉花帶來的商機,今年以來,昌江住建局等部門增加資金投入對大章村的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升級。9月15日,海南日報記者在大章村看到,一條條蜿蜒的水泥路寬敞整潔,許多房屋墻面上噴繪著精美的圖案,施工人員正在忙著硬化村中的巷道,并在村道、巷道兩旁栽種綠植。
七叉鎮規劃管理所所長郭文介紹,截至9月中旬,大章村的基礎設施改造升級工程已完成總工程量的85%。據了解,按照大章村的美麗鄉村建設規劃,該村將依托秀麗的山水風光,在鞏固現有產業的基礎上,重點發展鄉村旅游、休閑養生產業,建設以養生旅游為主題的田園旅游特色村落,打造以休閑、養生、拍攝為主要服務內容的旅游型村莊。
接下來,大章村將以大規模的木棉景觀為基礎,結合水庫濱水區域、梯田景觀區域,打造一條觀光環線。同時,結合發展旅游業的需要,在部分區域補種木棉樹,擴展木棉觀景區,立體展現“村莊+道路+木棉+梯田”的美景,同時在梯田區設置草莓采摘等休閑旅游體驗項目,利用一些廢棄民宅,打造具有鄉土氣息的美食文化廣場,給游客提供一個美食體驗空間,打造現代生態農業旅游觀光示范區。
值得一提的是,大章村緊鄰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空氣中負氧離子濃度較高。目前,昌江有關部門正在招商引資,謀劃在大章村建設森林養生、康體養生等項目,為游客提供一個遠離都市喧囂、親近田園生活的度假休閑場所。
(本報石碌9月19日電)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由昌江縣委宣傳部提供)
責任編輯:謝軍輝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