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宣布了一件大事 :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海南省委迅速組織11個考察團分赴全國1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考察學習,并及時總結經驗,以求充分借鑒,建設體現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符合海南發展定位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融會貫通學經驗,凝心聚力謀開放,南海網特別推出專欄“自貿區專報”,及時報道海南探索建設自貿區、自貿港的進展,并集納國內11個自貿區和國際自貿港的相關新聞,助力海南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
復旦大學上海自貿區綜合研究院秘書長尹晨:
自貿區建設需解決好系統集成問題
海南日報特派記者 陳彬 羅霞 蘇慶明 孫婧
上海自貿區建設積累了哪些好的經驗做法?建設自由貿易區要注意哪些方面?針對這些問題,5月9日,復旦大學上海自貿區綜合研究院秘書長尹晨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系統集成是改革難點痛點
制度創新是自貿區各項探索和試驗的核心。尹晨告訴記者,目前上海自貿區的制度框架已基本形成,主要包括政府職能轉變、貿易便利化、投資便利化、金融開放和創新、法治環境完善五大方面。
“目前自貿區建設遇到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是系統集成,這是改革的難點和痛點。下一步上海自貿區的一個重要探索方向,就是如何更好地推進改革舉措系統集成。”尹晨認為。
“現在很多改革探索要一事一報,凡是涉及到的事項都要跑各部委審批,如果涉及部委之間的協同審批就會更難,耗時會更長久,導致出現‘大門開了,小門沒開’的現象。”尹晨舉例說,上海自貿區探索引進外資獨資醫院,已經把它從負面清單里拿掉,但是外資醫院在建立過程中會遇到國外醫師資格的認定等一系列后續問題,要解決這些難點,就涉及到系統集成問題。
尹晨介紹,在系統集成方面,上海也在不斷探索。比如2015年浦東新區政府和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合署辦公,在浦東這個完整的一級政府框架下探索自貿區改革;實行科創中心推進機制和張江管理體制改革調整,今年5月張江國家科學中心辦公室、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張江高科技園區管委會、自貿區管委會張江管理局四個機構合為一個機構、一套班子。
“把事辦成”是最優營商環境
營商環境是自貿區建設的重要軟實力,也是核心競爭力。如何優化營商環境,吸引各類高端資源要素集聚,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尹晨認為,根本在于抓好“四個導向”,即問題導向、需求導向、獲得感導向、體驗度導向。
企業有什么樣的需求,這是優化營商環境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尹晨表示,外資企業和內資企業對營商環境的需求有差別,現在的企業與10年前的企業在營商環境需求上也會有變化。比如10年前的外資企業,更側重于稅收、土地勞力成本、市場空間等需求;現在的外資企業,經過調研發現他們更看重知識產權保護、行政管理透明度和穩定性、糾紛的國際化解決機制等。
尹晨指出,優化營商環境呼喚開放,包括對外資和內資的開放,真正讓想辦成事的人在這里把事情辦成。而開放除了帶來資金和先進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帶來競爭。通過充分的競爭,進一步倒逼改革,完善營商環境,最終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針對如何吸引人才,尹晨建議,最好是能把高端人才和團隊一起“打包引進”,充分發揮人才的集聚效應。
要處理好“大”“小”關系
尹晨認為,自由貿易港與自貿試驗區點面結合,港區聯動,就可以同時發揮點的“小”優勢和面的“大”優勢,又有效抑制了“大”和“小”的難處,將中國的自貿試驗進一步深化和發展,推動形成有層次、立體化的全面開放新格局。
尹晨分析認為,自貿試驗區承擔了政府職能轉變、貿易便利化、投資便利化、金融開放與創新、法治環境完善、營商環境改善等諸多任務,應該放在比較大的區域內開展系統集成的探索和試驗。自由貿易港探索建設世界最高水平的開放形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自由貿易港,總體會采取逐步探索、穩步推進的路徑。因此,自由貿易港的建設比較適宜在有限的區域范圍內,聚焦在最重要的領域,對標國際最高標準和最高開放水平,展開最充分和深入的探索。
上海自貿區成立以后,復旦大學、上海財大、華東政法、上海對外經貿、上海海事等高校,積極為自貿區建設獻計獻策,形成了上海高校的自貿區“智庫群”。“我認為智庫建設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以政府為主導建立智庫,另一種是讓各種民間智庫充分參與、自由競爭。這兩種模式要做到兩軌并存,并形成固定的交流機制。”尹晨表示。
(本報上海5月16日電)
責任編輯:謝軍輝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