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宣布了一件大事 :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海南省委迅速組織11個考察團分赴全國1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考察學習,并及時總結經驗,以求充分借鑒,建設體現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符合海南發展定位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融會貫通學經驗,凝心聚力謀開放,南海網特別推出專欄“自貿區專報”,及時報道海南探索建設自貿區、自貿港的進展,并集納國內11個自貿區和國際自貿港的相關新聞,助力海南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
上海自貿區用國際高標準推進市場開放與貿易便利化
以制度創新激活自貿區生命力
繁忙的上海洋山保稅港區。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周達延攝
海南日報特派記者蘇慶明 羅霞 陳彬 孫婧
事物間總有“巧合”。5月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上海自貿區)首家外資質量認證研發機構美安康質量認證研發中心注冊落戶海口國家高新區。而在5月7日,本報報道組恰巧在上海采訪了這家機構有關負責人,他表示,美安康因上海自貿區制度創新而生,如今又準備在海南自貿區的制度創新中尋覓商機。
新設企業數是此前20年同一區域企業數的1.4倍,外資企業占比從5%上升到20%左右,2017年進出口總值占上海外貿總值的42%,同年以1/50的土地面積創造上海市1/4的生產總值……這是上海自貿區自2013年9月正式掛牌成立以來,截至2017年底交出的成績單。
作為全國首家自貿區,上海自貿區以建設開放度最高的自由貿易園區為目標,以制度創新作為核心任務。采訪中,我們深切感受到制度創新給上海自貿區帶來的生命力。
開放舉措催生多個首創項目
“沒有制度創新,美安康就無法進入中國。”美安康質量檢測技術(上海)有限公司首席財務執行官閆繼紅感慨道。
美安康是從事食用農產品質量檢測的外資認證機構。以前外資認證機構要進入中國市場,要滿足一些“硬條件”:需要有10名以上相應領域的專職認證人員,取得其所在國家或地區認可機構的認可,等等。按照這些“硬條件”,美安康不具備進入中國的資格。
2014年,上海自貿區推出第二批擴大開放31條措施,其中包括取消外商投資進出口商品認證公司的限制,為美安康進入中國創造了條件。2015年7月,美安康質量檢測技術(上海)有限公司成立,入駐上海自貿區金橋片區。
閆繼紅所說的制度創新還在于,在這一過程中,得益于上海自貿區對負面清單外的外商投資項目審批由核準制改為備案制,同時配套改革中將認證機構許可改為后置,美安康僅用半個月時間就拿到營業執照,節省大量時間成本。
美安康的案例背后是上海自貿區的開放訴求:確立以負面清單管理為核心的投資管理制度,形成與國際通行規則一致的市場準入方式。
2013年,上海自貿區制定發布全國首份外商投資負面清單,此后歷經3次修訂,已從2013版的190條減少到2017版的95條。清單外實施備案制,外商投資辦理時間和申報材料均大幅減少。上海自貿區成立以來,90%以上的外商投資項目都是負面清單以外的,以備案方式設立。
“理論上講,負面清單以外都是可以做的。”復旦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秘書長尹晨用“革命性”來評價由上海自貿區率先推行的這一開放舉措,認為它是自貿區活力的重要來源。
在推進負面清單制度的同時,上海自貿區還進一步擴大服務業制造業領域開放,先后推出2批54項擴大開放措施,累計有2400多個項目落地。中國第一家專業再保險經紀公司、第一家合資道路運輸公司、第一家獨資游艇設計公司等首創性企業落地項目紛紛涌現。
創新口岸監管促進貿易便利化
“上海自貿區的貨物狀態分類監管政策,大大便利了我們的貨物操作,使我們一年節省500萬元成本。”斯凱孚分撥(上海)有限公司物流操作經理趙詠敏告訴記者。
斯凱孚分撥(上海)有限公司是由瑞典斯凱孚集團在上海自貿區設立的獨資子公司,主要從事軸承及軸承單元、密封件等進口業務。此前,斯凱孚在中國的貿易主要由設立在香港地區的分公司進行外幣貿易,物流則由設立在新加坡的分撥中心承擔。
在建設自貿區的過程中,上海自貿區確立了符合高標準貿易便利化規則的系列貿易監管制度,尋求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口岸監管服務模式。斯凱孚從中受益。
一方面,上海自貿區探索建立貨物分類監管模式,實現了保稅、非保稅貨物、口岸貨物同倉存儲、分類監管。另一方面,上海自貿區口岸監管推出的“批次進出、集中申報”政策,則令斯凱孚無需考慮人民幣還是外幣貿易,按訂單要求先出區,企業事后再完成相關的申報與繳稅,極大地提高了貨物的周轉速度,倉庫中不需要再為兩類貨幣貿易備不同庫存。
記者了解到,在探索建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貿易監管制度,促進區內貨物、服務等各類要素自由流動上,上海自貿區海關等部門推出了“先進區、后報關報檢”“一區注冊、四地經營”“十檢十放”等一系列創新舉措。這些舉措使通關效率大大提高,保稅區進出境時間較全關水平縮短78.5%和31.7%,企業物流成本平均降低約10%。此外,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大幅減少口岸貨物與船舶申報數據項,累計為企業節省成本超過20億元。
“窗口無否決權”助力企業創新
配合自貿區新政的,是“放管服”改革,是營商環境的優化。而這方面令記者印象深刻的,不僅是依靠政策和技術實現的企業辦事流程的簡化,更是上海自貿區從審批層面確保市場主體活力的前瞻性舉措。
在上海自貿區(浦東新區)企業服務中心服務窗口,我們看到這樣的牌子展示給辦事企業與民眾,上面寫著“說Yes不請示,說No要報告——對不屬于本部門事項的,不設路障設路標;對不符合申請條件的,不打回票打清單;對法律法規不明確的,不給否決給路徑”。
這就是自貿區推行的“窗口無否決權”舉措。浦東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注冊許可分局企業注冊科副科長施文英告訴記者,“窗口無否決權”的精髓在于第三點:對法律法規不明確的,不給否決給路徑。“如果企業申請的事項是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窗口人員不能說No,要讓企業提供材料,看看是否是國際領先技術、先進生產工藝等等。窗口人員搜集材料后,后臺審批人員要看看有無先例;如果沒有先例,要與橫向主管部門進行溝通,看看有無解決方式。在達到一定的企業申請量后,看看能否納到新興行業目錄中。”
施文英介紹,不久前上海發布的第二批新興行業指導目錄,有一部分就來源于審批窗口搜集的案例。上海自貿區企業服務中心主任蔣紅軍表示:“當今市場發展變化迅速,新的商業業態、商業模式層出不窮,我們推行‘窗口無否決權’,目的就是避免把創新動力扼殺在搖籃中。”(本報上海5月16日電)
責任編輯:謝軍輝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