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中國電視文藝策劃人,數十年被“海南引力”所牽引
朱海:我的鄉愁是海南
3月17日,朱海在海口接受海南媒體采訪。本報記者宋國強攝
【椰視頻】我與海南30年30人| 中國電視文藝策劃人朱海:我的鄉愁是海南
海南日報記者杜穎郭暢
核心提示
有時,鄉愁是故鄉的記憶;有時,鄉愁是變遷帶來的經久不忘的感受。
中國電視文藝策劃人朱海說,自己的鄉愁是海南。
他已是年逾花甲之人,心念海南,而更讓他心中滾燙的是:掛念海南的并非只有他一人。朱海說,這次來海南前,一位年逾70歲的老朋友拉著他說:“我可能走不動了,當年我在海口當過航空兵,和很多戰友一起把青春都獻給大英山的跑道了,你幫我去看看大英山,也算是了了我的牽掛。”吾心安處,怎不是故鄉?六十歲,帶著七十歲朋友的念想,還有那許許多多的海島歲月,讓“朱海們”心潮涌蕩,紅了眼眶。
2018年3月17日午后,在世紀大橋旁的一家酒店里,朱海多次透過落地窗,眺望海口灣。他不會忘記曾經而立之年時,把青春獻給了“初生”的海南省,如今在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之時,他動情地說:“今天,我回家了。”
朱海拍攝錄制節目工作現場留影。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聽到海南要建省辦經濟特區的消息,朱海的內心像是春水被吹皺似的。他浮想著:海南的未來是什么?海南要辦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這個“大特區”的“大”要到什么程度,經濟特區,又“特”在哪里?一系列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讓朱海對海南燃起了無限的憧憬。
初到海南的那段時光,朱海常常被所見之人感動。“我能感受到大家都對大特區建設充滿信心。”朱海說。
朱海動容地對海南日報記者說:“海南的城市變遷太快了,這一次我帶著老朋友的囑托而來。如今,大英山機場早已搬遷,此地變成了高樓櫛比林立的國興大道,哪里還能找得到當年的痕跡!可能老朋友要失望了,但是我真心為海南喝彩,消失的城區機場,這不就是海南城市擴大、城鄉發展的例證嗎!”
幾十年來,朱海的很多詩歌作品都在贊美海南。
30年間,朱海也從未停止過歌唱海南。
不忘初心 不忘來時路
1987年4月12日,朱海從廣東徐聞坐船來到海南,記得最清楚的是,剛登島就遇到一場瓢潑大雨。
30年的時光會沖淡很多人生記憶,但對于在海南奮斗的那些年,朱海歷歷在目。
跟很多曾經來過海南島的闖海人一樣,31年前,朱海剛到海口,踏上陌生的土地,疑惑立刻涌上心頭:“一路上,怎么沒見著一個紅綠燈?”
“那時的我還捂著嘴悄悄問旁人:不會是到了南洋了吧?”朱海回味著,大雨之后,晴空萬里,看到海口街頭的路人戴著草帽,腳上穿一雙拖鞋。
朱海住在府城,坐著5角錢一趟的“三腳貓”,雖一路顛簸,但意氣滿懷,他眼中所看到的,是一片生機。
“海口賓館那一片,三角池周邊是闖海人最集中的地帶,人潮洶涌,天南海北的操著各種口音的闖海人,又各自懷揣夢想,記憶太深刻了。”朱海很釋然地對朋友們說,這個地方雖然沒有紅綠燈,但是有潮水,有椰子樹,更重要的是有民心。
朱海所說的“民”,指的是闖海人。闖海人帶著青春和激情,把一顆心都撲在了海南。還有什么,能比這更加打動人的呢?
相比其他闖海人,朱海在闖海路的起點,接住了當地政府拋出的橄欖枝。1987年,籌建經濟特區的海南準備組建海南省旅游局,人才成了最大的瓶頸,沒有文化人才,何談搞旅游開發建設,文化建設更是無從談起。
彼時身在浙江的朱海,在浙江省文學季刊《江南》雜志社任職,負責華南片區的組稿,幾下廣州的他,對南國文學情有獨鐘。
聽到海南要建省辦經濟特區的消息,朱海的內心像是春水被吹皺似的。他浮想著:海南的未來是什么?海南要辦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這個“大特區”的“大”要到什么程度,經濟特區,又“特”在哪里?一系列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讓朱海對海南燃起了無限的憧憬,在亦師亦友、著名報告文學作家陳冠柏的盛邀下,他毅然辦了停薪留職,“走!到海南去看看!”
成長的印記 激情澎湃的歲月
初到海南的那段時光,朱海常常被所見之人感動。“我能感受到大家都對大特區建設充滿信心。”朱海說。
朱海一次次試著去尋找闖海人為什么會聚集到大特區的原因。他得出結論:沒有一種創業的激情,沒有一種美好的向往,是根本無法支撐這么遙遠的離鄉與漂泊的。如同他在海南的口頭禪:無情誰敢走天涯……
在之后的日子里,每天晚上,朱海和志同道合的朋友都圍坐在一起討論改革話題——中央給了政策,海南要怎樣做出改革開放的新模式?
大家通過自己的理解,用詩意的語言解釋此時的海南島:這一顆改革開放的種子能夠飄落在海南島,就是黨中央希望海南島長在大海的風浪間,盛開在祖國的山河間。
海口三角池地區聚集了天南地北的文化人,也包括不少作家、藝術家,朱海作為文化領域的人才,參加了首次從各地赴瓊作家的聚會。
那是在海南文聯老辦公大樓里,全國各地的作家、藝術家匯聚在一起。文藝工作者們一個接一個地沖向了舞臺,激情發表自己的見解,表達對大特區的文化渴望和描述特區文化的未來。“如果哪位藝術家說話不精煉,超過5分鐘,就會被其他文藝青年‘請’下臺去,再換別人上臺去講。這種現象,今天很難存在了。那是青春的時代,如果大家不愛海南,就不會有那種激情。”朱海說。
這一次赴瓊作家聚會,讓朱海對海南有了更深的感情。
在海口工作的幾年間,朱海的文學愛好沒有被阻滯,陳冠柏、鄭建平和他一起注冊創辦了《金島》雜志,當時最高峰時發行量超百萬份。《金島》和《海南紀實》《天涯》等雜志一起,在當時都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力。
到海南轉眼半年過去。期間,朱海到三亞、五指山、瓊海等多地調研采風。1989年春天,海南省委宣傳部的一位領導找到朱海:“闖海人的第一個春天就要在海南度過了,海南需要有一臺自己的春晚,這也是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的第一年春晚,怎么樣?是否有興趣當撰稿人?”
朱海十分驚喜,他的內心涌動著一種感情,為大特區的春晚撰稿,無疑是一種對自己文學造詣的肯定,也是朱海能為海南“總想做點什么”的一個通路。沒過多久,朱海創作的首屆春晚主題曲《問天涯》很快問世。
1989年春節,擔任總撰稿人的朱海,親歷了海南的第一屆省級春節聯歡晚會。他沒有想到日后的自己,數十年間會策劃執導無數場感染國人的國內外大型文藝演出,這屆春晚,則是他撰稿生涯的起點。
1989年春節,在租借的一個大樓會議室里赫然掛起“海南省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宣傳橫幅,觀眾來自天南地北,因為場地有限,人數不多,但是朱海還是被巨大的歡呼聲淹沒了。一直到晚會結束散場后,會場周邊還被很多小汽車包圍著。零點時刻,海南人民呼應著北京的春節聯歡晚會,持續鳴笛1小時慶祝新年,然后浩浩蕩蕩的車隊巡游海口。
朱海覺得,大家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能更好地表達情感,所以用最直接的鳴笛之聲告訴祖國海南的存在。
“那一種力量,應該叫做‘海南引力’。”今天的朱海用自己的理解來闡述那個時代之所以會有來自全國一批批人才匯聚海南的原因,就是因為大家熱愛這片土地,熱愛這片土地上的自由和浪漫,熱愛這片建立在蔚藍色海洋上的綠色家園,這是闖海人內心的魂。
幸福的奮斗者 綠葉對根的情誼
歲月輾轉如梭。朱海1987年來到海南,1990年因為工作需要離開海南奔赴廣東、上海等地,后在北京定居,他每年都要跟在北京的海南闖海人聚上一兩次,抒懷當年的情感。
朱海動容地對海南日報記者說:“海南的城市變遷太快了,這一次我帶著老朋友的囑托而來。如今,大英山機場早已搬遷,此地變成了高樓林立的國興大道,哪里還能找得到當年的痕跡!可能老朋友要失望了,但我真心為海南喝彩,消失的城區機場,這不就是海南城市擴大、城鄉發展的例證嗎!”
在海南的生活經歷始終是一筆財富。海南讓朱海懂得幾個道理:“改革勇進,不改革,民族無法復興;感恩奮進,沒有全國支持,哪里來海南的今天;創新前進,黨的十八大以來,海南‘顏值’如此高,受益于跨入新時代再一次出發。”朱海說,30年前,潮起海南;30年間,潮涌海南;30年后的今天,潮平海南——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一幅美好新海南的盛世畫卷正在世人眼前徐徐展開……
作為一名行走在祖國大地的游吟詩人,幾十年來,朱海的很多詩歌作品都在贊美海南。為什么會心有所念?朱海說:“人不僅對故土有一份淡淡鄉愁,對于那些生命中重要的節點和時間,人往往會傾注很多情感,我的鄉愁是海南。”
30年間,朱海也從未停止過歌唱海南。他最著名的一首歌曲《今夜無眠》,寫成于1999年,這首歌曲的觸點,就是朱海離開海南時發出的感觸。《不忘初心》《壯麗航程》等歌曲,無一不是從當年在海南的歲月中觸發的靈感。
2018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三亞分會場異常繽紛奪目,作為央視春晚策劃人,三亞分會場的第一場展現方案匯報,朱海就投了贊成票。
朱海說,要打造國際范,就要抓住國際旅游島最重要的三個要素:一是要有國際視覺的意境,二是要有國際通行的語境,三是要有國際創新的環境,看中國文化的最大舞臺之一就是看海南,生機勃勃的海南島正以全新的姿態,向世界展示中國新時代帶來的歷史性巨變和全方位前所未有的變革。
事實上,看過2018年央視春晚的觀眾,也切實體味到了這樣一種觀感。那一種對海南感情的涓涓傾訴,一如數十年前的朱海之于海南,在寂靜的深夜,跑向沙灘,面對大海,放聲朗誦詩歌,追問大海:“你聽到了嗎?你聽到了嗎?”
再次面朝大海,朱海還想做回曾經的詩人,對海南訴說綠葉對根的情:一代代的奮斗者,猶如澎湃海上的浪花,綻放絢爛的時代之花,結出美麗的“復興之果”。
(本報海口3月21日訊)
中國電視文藝策劃人朱海。本報記者宋國強攝
朱海寄語
-萬水千山不忘來時路,鮮血澆灌出鮮花的國度,沒有奮斗何來幸福,海南的幸福就是奮斗出來的,一代一代人奮斗出來的。
-海南是大陸延伸到海洋、面對世界的蔚藍色的平臺,我們有廣闊的內陸,我們更有揚帆的平臺,海南是中國的眼,閃亮給世界看;海南是中國的帆,遠航給世界看,海南更是中國心,閃耀給未來看。
-有一種力量,叫做“海南引力”。為什么那個時代會有來自全國一批批人才能夠匯聚于海南?因為大家熱愛這片土地,熱愛這片土地上的自由和浪漫,熱愛這片建立在蔚藍色海洋上的綠色家園,這是闖海人內心的魂。
責任編輯:謝軍輝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