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為促進海南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出實招
以特色吸引游人
用文化留住來客
三亞千古情景區游人如織。海南日報記者武威攝
海南日報特派記者陳蔚林 劉操 羅霞
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出,組建文化和旅游部,不再保留文化部、國家旅游局。國務委員王勇在答記者問時表示,國務院作出上述調整,旨在“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
出席全國兩會的我省全國人大代表和住瓊全國政協委員普遍認為,這意味著文旅融合已成現實發展方向。“用文化的理念發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傳播文化”這種趨勢將更加明顯。
海南文旅融合成果初顯
近年來,我省旅游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全域旅游示范省創建順利開展。2017年,全省旅游經濟整體呈現“旺丁更旺財”的大好局面——全年接待游客6745.01萬人次,同比增長12%,實現旅游總收入811.99億元,同比增長20.8%,旅游經濟發展質量效益顯著提升。
楊瑩代表認為,這與我省深入實施“旅游+”工程,加快旅游業與文化、體育、農業、醫療健康等產業融合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聯系。作為海南玫瑰谷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她對旅游業發展規律有著深刻的認識:旅游目的地或旅游企業間的競爭不僅是資源的競爭,更是文化的競爭。只有充分挖掘特色文化,并賦予旅游產品更多文化價值,這個旅游目的地或旅游企業的發展才更具可持續性。
苻彩香代表對此表示贊同。她舉例,近年來,海南旅游業與少數民族文化緊密結合、共贏發展,已經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成為幫助少數民族群眾脫貧致富的有效載體。例如,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寒村原來是該縣最貧困的村莊。但通過開展旅游扶貧試點工作,大力推動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什寒村圍繞“吃住行游購娛”推出的鄉村旅游產品,吸引了大批游客紛至沓來。2016年,什寒村村民人均收入達13721元,高于全省農民人均收入水平。
如今,我省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村莊效仿什寒村端起了鄉村旅游的“金飯碗”。
文旅項目要真正體現融合
盡管海南文旅結合成果初顯,但代表委員們也提出,當前,海南部分文化旅游項目仍有不足,比如,將“融合”片面理解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簡單組合,對文化旅游資源的認知層次和開發利用率相對較低等等。
羊風極委員是白沙黎族自治縣打安鎮副鎮長。他告訴記者,打安鎮位于海南生態核心區,擁有豐富的生態、民族、紅色文化資源,但目前還沒有被充分利用起來。“加快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是我們發展面臨的一大重要課題。”他希望,白沙等中部市縣盡快行動起來,利用豐富資源打造文化旅游項目,為中外游客提供能夠體驗當地自然風光、民俗文化、生產生活方式的互動式旅游服務。
為旅游產品注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
“要把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全力推進全域旅游。”苻彩香代表提出,海南要注重點、線、面相結合,加快推進特色村寨建設,將特色村寨打造成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景點。可以借“美麗海南百鎮千村”工程之力,把少數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打造一批展示海南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獨具海南文化魅力、贏得市場廣泛認可的旅游文化精品,以特色吸引游人,用文化留住來客。
朱鼎健委員則表示,希望有更多新興文化為海南旅游發展助力。他舉例,伴隨互聯網技術和文化創意產業的不斷發展,“賣萌”文化已經滲透到旅游推廣領域,創造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通過“賣萌”,嚴肅的故宮博物院變得時尚又接地氣,其淘寶店還創造了不錯的銷售業績;同樣通過“賣萌”,全球知名的卡通形象麥兜得以擔任“優質誠信香港游”形象大使,通過網站、展覽活動及動畫短片推廣香港特色旅游。
“要充分利用文化的力量,多樣化、多形式地宣傳海南旅游產品。”朱鼎健認為,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宣傳也可以立足本地文化特色,融入動漫、卡通等時尚元素,把海南國際旅游島當作一個大IP(可供多維度開發的文化產業產品)進行推廣,打造出更加特色鮮明、更有活力的國際旅游島形象。(本報北京3月15日電)
責任編輯:張紅霞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