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鄧澤永做客海報集團“兩會E訪談”
鄉村振興,既要抓經濟也要抓文化
海南日報特派記者 周元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給億萬農民提振了信心。政府工作報告在部署2018年重點工作時進一步落實十九大精神,提出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推動農村各項事業全面發展三方面進行了部署。海南的鄉村振興“考卷”如何作答?3月5日,基層工作經驗豐富的全國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會民族宗教工作委員會主任鄧澤永,在結束大會開幕忙碌的一天后做客海報集團“兩會E訪談”,談及了自己理解。
3月5日,鄧澤永代表(左)做客海報集團“兩會E訪談”。本報特派記者李英挺攝
鄉村振興
海南仍有三大短板
記者:政府工作報告部署2018年重點工作時提出,“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科學制定規劃,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依靠改革創新壯大鄉村發展新動能。”結合報告和海南省情,您認為海南鄉村要發展、要振興,目前面臨的困難主要有哪些?
鄧澤永:我認為存在的困難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缺乏科學規劃,過去海南“三農”發展雖然有規劃,但沒有形成體系。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來編制規劃,用科學規劃來引領鄉村發展,我認為這是非常必要的。二是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產業發展非常重要。現在海南農村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是,農業產業化少,龍頭企業少,規模化、品牌化的農業少,沒辦法打入國內國際市場。我們對農產品的加工也比較滯后,整個產業鏈不長、附加值不高。三是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斷發展,海南農村現在發生了很大變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民生活水平也明顯提高。但是我們農村現在還存在著不少陳舊、落后的習慣和思想。比如有些農民富裕起來了,但是喜歡搞排場、講攀比;還有的農民安于現狀,不思進取。
深化改革
產業振興文化浸潤
記者:作為海南團的全國人大代表,也是連任三屆的老代表,您對海南振興鄉村有什么樣的建議?
鄧澤永:第一方面是深化鄉村體制機制改革,通過改革破除阻礙鄉村發展的體制機制藩籬,使我們的政策、制度不斷優化,來引領、促進鄉村發展。第二方面是振興產業,海南熱帶農業資源非常豐富,要走規模化、生態化、集約化、種養加工產業化的發展道路。只有這樣,海南的農業才能可持續發展。第三方面是要把文化建設作為重要的工作來抓,特別是要通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導廣大農民群眾。現在有一個誤區是,振興鄉村,就是振興鄉村經濟,通過發展農業、旅游業等產業,讓農民的口袋鼓起來。所以農村普遍存在抓經濟硬、抓文化軟,對文化建設重視不夠,說得多落實少的情況。但是,光富口袋,不富腦袋,鄉村就會失去發展的靈魂,失去生命力。加強鄉村文化建設,有利于提高農民的文明素養、提升農村建設的文化品位、促進農旅融合,對鄉村實現可持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齊抓共管
久久為功興鄉村
記者:政府工作報告關于2018年鄉村振興戰略的工作任務,除了改革措施、土地承包政策這些宏觀層面的外,還有比較細的具體措施。比如,提到了穩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推進“廁所革命”。您認為海南農村人居環境的現狀怎么樣?有什么樣的建議?
鄧澤永:海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力度很大,幾乎每個行政村都有保潔員,還形成村集中、鄉轉運、縣處理的生活垃圾處理機制。特別是近年來結合“美麗海南百千工程”和全域旅游建設,海南農村的垃圾、污水處理設施不斷完善,機制不斷健全,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是能不能得到鞏固,需要各相關部門共同努力,長久地堅持下去。而且,鄉村振興戰略本來就是一個很大的系統工程,不單單是涉農部門的事情,全社會要形成齊抓共管的共識,從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文化建設、生態建設、鄉村治理等方面發力,形成合力,久久為功,讓海南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
(本報北京3月5日電)
責任編輯:謝軍輝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