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離島回內地要折騰幾天幾夜,而今——
瓊島交通四通八達 百姓出行說走就走
海口美蘭國際機場是我國重要的干線機場之一。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攝
海口大英山機場始建于上世紀三十年代。一九九九年,海口美蘭國際機場落成,大英山機場于同年五月停航。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攝
-海南日報記者劉貢
長長的一聲汽笛響過后,陳瑋用手機給70歲的父親陳國平報了個平安:“車已裝船,準點出港。”
每年春節從海南回廣東普寧,父子倆肩負著一家人的出行重任。今年的安排是,陳瑋先送父母、岳父母和自己的兩個孩子,從海口美蘭國際機場乘飛機直達揭陽潮汕國際機場。他和妻子則在2月10日一早開汽車回普寧。
“晚上9點左右能到。”陳瑋估摸了一下。迎著海風,陳瑋突然就想起了30年前春節回家的一路艱辛。
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樂東當知青的陳國平被招工到昌江的海南鋼鐵廠工作后,生了陳瑋。有了兒子,當然要抱回去跟祖父過年。年幼的陳瑋與父母搭廠里40座的解放牌客車從昌江到海口,要顛簸一整天。車窗關不上,一發動,車全身都響,就是喇叭不響。陳瑋記得顛簸一陣后,他的頭發、眉毛都沾滿了紅泥。
當時,海口汽車總站還在海府路,在現今南亞廣場附近。取到早早托海口朋友買的船票,休息一晚,次日從秀英港坐船。海口往廣州的船需要開32個小時,滿船人吐得昏天黑地。眼看進了港,還靠不了岸,得使用駁船。這一折騰,陳國平感覺自己累得只剩下半條命了。
緊接著,他去廣州的朋友處取到汕頭的汽車票。最后一程到普寧,仍需坐一整天的汽車。
“像接力一樣,每一次換乘都得有關系,托人提前一個月買票,否則寸步難行。”陳瑋覺得那種汽車轉輪船,輪船轉駁船,駁船轉汽車的困難,他的兒子陳宇翔是怎么也體會不到了,只知道“飛機不就1個小時嘛!”
后來陳國平調到海口工作,從事旅游,也是滿島跑。“建省后,父親的單位買了進口的旅游大巴,但路還是比較窄,大巴車難以掉頭,容易與別的人、車擦碰。”陳瑋回憶起父親經常要代表單位去市縣處理交通事故。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在海口生活,出行靠自行車。他們家上世紀九十年代買了輛摩托車,經常有人搭陳國平的順風車。2001年,陳國平買了第一輛汽車,二手的海馬323。2009年,陳國平換一輛嶄新的城市越野——瑞虎。退休后,陳國平開了一家黃花梨工業品店,生意不錯,2013年又換了東風本田CR-V。后來兒子帶著媳婦從廣州辭職回海口幫忙經營小店,2015年買了一輛道奇。又接來親家兩口子一起帶孫子孫女,順便把兒子留在廣州的車也開來了海口。如今老少8人,共擁有3輛代步汽車。
2016年,陳國平和50年前的知青同伴聚會,大家從各地飛三亞,其中包括十幾位來自香港的老知青。陳國平先聯系好三亞旅游車租賃,夫婦倆再坐動車到三亞,接上大家。那一次,他們玩了很多地方,看到海南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環島高鐵,老知青們羨慕不已。
30年彈指而過,海南島上的出行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今省會海口每千人擁有汽車330輛。島內活動,上山下鄉,無論道路還是交通工具,都十分便捷。
“春運,已經是一場說走就走的還鄉;種種困難的以往,再也回不去了。”陳瑋感慨。
(海南日報海口2月13日訊)
責任編輯:甘晨卉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