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代表“代言”百姓心里話
海南日報派記者陳蔚林
“這是去年我向大會提出的十幾條建議,每一條都得到了國家部委的回復。”把悉心保管的10余份文件一字排開,全國人大代表余永華的臉上浮起笑意:“加強僑鄉文化保護、出臺對國內天然橡膠產業扶持政策、妥善解決興隆華僑農場職工醫療保險問題……說的都是跟我們華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事兒。”
余永華是第二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每次海南團召開全體會議,他說到激動時兩只手臂都揮動起來,很有感染力。
全國人大代表鐘春燕、林美娟、黃月芳5年前第一次赴京參會時,“別人講時,我們就認真聽著,在心里默默地學;我們講時,也不敢講多,怕多說多錯……”而變化就在5年間慢慢發生。
她們的發言越來越一針見血——
今年,黃月芳說:“海南中部山區的林農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了許多讓步甚至是犧牲,中央財政應該加大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轉移支付資金。”
今年,林美娟說:“海南中部山區非常適合發展鄉村旅游,可是村里的基礎設施太差,無法滿足接待大量游客、過夜游客的需求。”
今年,鐘春燕說:“科技是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具有科技發明的專利權人都向國家交納了專利權費,可這些費用并沒有很好地用到促進科技成果實現轉化之上!”
她們的表達也越來越生動直觀——
前年,鐘春燕把自主研發的生物技術產品介紹給其他代表,希望“知識產權在公開的同時能得到有效保護”。
去年,林美娟把村民在網店出售的星月菩提手串帶到北京,建議“統一管理農民技術培訓資金,保障互聯網知識培訓的連貫性”。
今年,黃月芳也把鄉親們采摘炒制的“黎苗憂遁手工茶”帶了過來,建議給“生態+”加上更多動人的后綴,比如產業脫貧,比如美麗鄉村……
因為,她們比誰都懂得,代表們悉心準備的建議,許多都能獲得回復甚至落地實施。比如,黃月芳提出實施生態核心區補償建議后不久,海南中部市縣就出臺了相應生態效益補償政策,讓林農們收到了真金白銀的生態補償款;余永華反映某集團租用興隆華僑農場35隊橡膠地卻讓它荒廢多年,后來經過多方協調,這片荒地重獲生機,為農場增加了80多萬元的收入,下崗的20多名膠工也重返了工作崗位。
在幾天的采訪工作中,每位盡心履職的基層代表都有一句話讓記者有所觸動——“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就要為人民。”“我們沒日沒夜地干,為的就是鄉親們不用再過苦日子。”“國際旅游島需要全省人民齊心共建,我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員。”“我們最懂群眾心頭事,如果不把他們的話好好帶到,回去不知會多么內疚!”
這些從海南最基層走進人民大會堂的代表們,只懂得說“老百姓的心里話”。正是這些樸實而懇切的話語,拉近了地方到中央看似遙遠的距離,也讓900多萬海南人民渴盼的“最好最美海南”近在咫尺。
(本報北京3月13日電)
責任編輯:張紅霞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