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踏“海”前行
在走向海洋、經略海洋的時代大潮下,海南可謂兼具天時、地利、人和多重優勢。在諸多利好之下,海南需要乘風破浪,發揮后發優勢,面朝大海,踏浪前行,奮力譜寫海洋強省新篇章。
-海南日報觀察員 張成林
藍色,是地球的顏色,也是生命的顏色。藍色的海洋,孕育了地球上的生命,也蘊含著人類的未來。
縱觀世界海洋國家興衰軌跡,向海而興,背海而衰。在全球化日益推進的今天,在為崇高夢想奮力拼搏的當下,中華民族要實現“以海富國、以海強國”的目標,就必須義無反顧走向海洋,經略海洋。
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莊嚴宣告,“推進海洋經濟示范區建設,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而在去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同樣指出,“制定國家海洋戰略,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建設海洋強國。”從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到推進海洋經濟示范區建設,昭示著國家海洋強國戰略的層層推進。
此與相呼應,圍繞海洋強國的宏偉藍圖,國家開發南海的腳步不斷向前邁進。
——2016年8月,南海海洋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海南大學正式成立運營。這是全國300多家重點實驗室中唯一一個與南海研究有關的實驗室。
——近日,我國成功實現了陸地天然氣水合物試開采。該技術打破了國外水合物鉆探取樣技術的壟斷,南海海域“可燃冰”勘探開發前景廣闊。
——今年2月21日,由我國科學家主導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順利完成首個鉆孔任務。至此,科學家基本摸清了鉆孔位置800萬年以來的海底沉積特點和規律,為即將開展的基底巖石鉆探奠定了良好基礎。
……
這一個個時間節點、一起起標志性事件,標志著海洋強國戰略的不斷推進。這種日新月異的大好勢頭,讓海南民眾倍感振奮。
身居祖國的南海之濱,擁有2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海南與海洋有著難舍難分的不解情緣。作為經濟特區,作為國際旅游島,如何才能更好地承接這難得的發展機遇,如何在海洋強國的國家戰略中扛起應有擔當?這是海南從未停止過的思考。
半個月前,在海南省兩會上,省長劉賜貴在省政府工作報告中,用了專門一節的內容闡述了發展海洋經濟的工作部署。“充分發揮海洋資源優勢,做大做強海洋經濟。”——這正是海南落實海洋強省戰略、扛起國家擔當的莊嚴承諾。
在走向海洋、經略海洋的時代大潮下,海南可謂兼具天時、地利、人和多重優勢。在國家強力實施海洋戰略的背景下,擁有全國最大的海域管轄權的海南,發展海洋經濟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可以說,處在南海之濱的海南,完全有條件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建設海洋經濟示范區,完全有能力扛起海洋強國的國家擔當。在諸多利好之下,海南需要乘風破浪,發揮后發優勢,面朝大海,踏浪前行,奮力譜寫海洋強省新篇章。
當前,海南已經有了發展海洋經濟的一定基礎。2016年,全省海洋經濟生產總值1143億元,增長11.9%;海洋生態保護卓有成效,在建設國家級海洋公園的同時,按照“多規合一”的要求,劃定近岸海域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共計8000多平方公里;海洋公共服務能力有效提升;漁業經濟穩中有進……
觀察員認為,與國家開發南海的步伐保持同一節奏,與海洋強國戰略的推進同頻共振,是海南搶抓歷史機遇、做大做強海洋經濟的關鍵所在。其中,抓好兩個關鍵詞又是關鍵中的關鍵。
一個是海洋經濟示范區。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著重指出,推進海洋經濟示范區建設。海洋經濟示范區,無疑是現階段我們推進海洋強省戰略的重要抓手,要通過海洋經濟示范區建設,帶動海洋旅游、油氣、漁業、生物醫藥、信息等產業發展壯大,推動海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另一個是“智慧海洋”,要借助科技進步和大數據運用,實現對所屬海域的智慧管理。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恣意汪洋的南海里,有國家機遇,有藍色夢想,有海南的美好未來。面對浩渺無垠的海洋,我們要身先士卒,勇立潮頭,向著藍色海洋進發,再創新的輝煌。
(本報海口3月7日訊)
責任編輯:韓慧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