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特派記者陳蔚林
“我已經認真看過報紙,真心想為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出資百萬設立《更路簿》保護基金的擔當行為點個贊!”接到海南日報記者從北京打來的電話,海南省博物館館長、研究員丘剛難掩心中激動,“早在許多年前,我們就已經把《更路簿》的保護提上了日程,現在保護《更路簿》的隊伍中又加入了來自省級黨報的媒體力量,相信《更路簿》后繼無人、瀕臨失傳的現狀一定能夠得到改變!”
許多媒體都曾有過報道:這幾年,在各地巡展的“大海的方向——華光礁一號沉船特展”上,一個手抄的小冊子引人注目。這本全書長21厘米,寬14.5厘米,用對折雙面紙做成的小冊子,被人用毛筆小楷在約40頁紙上工工整整地寫滿了6000余字,關鍵的地方還用紅筆作了注腳。
但是,很多參觀者只知道它的名字是《順風東西沙島更路簿》,卻不知道“更路簿”這三個字意味著,這本小冊子是海南古代的漁民在南海海域作業的航海工具書,更是中國人世代經營和開發南海的有力證據。
這本清末民初書寫而成的《更路簿》,就是展覽主辦方——海南省博物館在9年前頗費周折征集而來的。如今,它不僅是該博物館的珍貴館藏,更是研究南海歷史的重要資料,也是“大海的方向——華光礁一號沉船特展”的主要展品之一。
丘剛說,通過海南日報這些年的努力,尤其是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大版面、大篇幅的宣傳,《更路簿》的重要性已經不再需要贅述,其搶救性保護迫在眉睫的現狀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他認為,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在全國兩會期間決定出資百萬元設立《更路簿》保護基金,抓住了一個很好的時機——在此時發聲,能為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呼吁加上一個傳聲筒、擴音器,也能讓保護《更路簿》的聲音更加擲地有聲、有呼有應。
“這些年,我們對《更路簿》的研究也有了初步的成果。”他希望,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呼吁能夠得到國家層面的重視,與此同時,海南省博物館、海南省社科聯、海南大學等科研教學單位,也應該盡快與海南日報報業集團等主要媒體和企業攜起手來,一同加大力度征集、保護和研究《更路簿》,發揮出它們在提升海南文化軟實力、推進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促進南海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的重要現實意義。
(海南日報北京3月8日電)
新一代潭門人續寫“南海天書”傳奇,做大海洋產業、建設家園 以《更路簿》為帆向著南海遠航 帶上《更路簿》重走南海路
海南日報記者蔡倩
千年漁港潭門,面向幽藍南海。在瓊海市著名的南海漁港潭門鎮,鎮墟街道兩旁都是各種海鮮店和工藝品店,唐冠螺、鳳尾螺、萬寶螺、龍蝦、海參、鮑魚……各種海洋珍品令人目不暇接。小鎮的繁榮來自這里漁民世代耕耘的南海,也來自一本流傳百余年、為昔日海上絲綢之路指點迷津的“航海圣經”——《更路簿》。
對于這里存續數十代的老潭門人而言,《更路簿》是自古以來漁民自編自用的航海“秘本”,也是揚帆遠航的航海圖;對這里繼往開來的新一代潭門人而言,《更路簿》是“南海天書”的傳奇,更是做大海洋產業、建設家園的精神指引。
“瓊州行船,初十二三子丑時流東,辰時流西……”翻開瓊海老船長、“南海航道更路經”代表性傳承人王書保家中那本發黃的《更路簿》,里面一筆一畫記錄著諸多海域的行船蹤跡,詳細到具體日子的行船經緯度、海水流向、魚量等一手信息。
“我家高祖父等先輩不幸在遠航中罹難,但我帶著這本簿出海就不怕。”王書保年近六旬,已有30多年航海經驗,最大的愿望便是把《更路簿》傳承下去:“我很希望把這些經驗傳授給年輕人。”
就在2015年11月瓊海市文化館主辦的《南海航道更路經》傳習活動中,他過了一把“傳道授業”的癮。“帶著《更路簿》,我領著30名學員從潭門去到西沙,手把手地教他們使用羅盤、《更路簿》。”王書保覺得這次出海是他最有意義的一次,“如果政府能扶持我在潭門建立固定的傳習基地就好了,定期出海傳習,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學會《更路簿》。”
“光看《更路簿》卻沒有實踐,年輕人都很難理解,所以我們考慮打破傳統的課桌學習方式,多進行實地傳習活動。”瓊海市文化館館長李經雙介紹,《南海航道更路經》傳習活動是《“南海航道更路經”項目保護規劃》的一部分,旨在傳授講習活態的《更路簿》文化。該市將加大對傳承人的培育,考慮通過資助“更路經”學徒、建立傳習所等手段,形成“南海航道更路經”傳承體系。
發掘《更路簿》發展新產業
王書保手中《更路簿》所承載的義無反顧的開拓精神,卻被其子王振忠以另一種形式在岸上傳承,鑄就了新的“更路簿”。
潭門鎮有了新的“更路簿”——返鄉青年王振忠所創立的貝類加工品牌。在嶄新的“更路簿”中,精美多樣的貝類工藝品,取代了遠海的礁石和暗流,先人們投身大海的生命與鮮血,也轉化為返鄉青年們的興業之夢。
“我爺爺是潭門最老的老船長,他用《更路簿》指引過小帆船;我爸爸是《更路簿》傳承人,用它指引過機動船;我也繼承了開拓精神,打造我夢想中的‘更路簿’。”提及未來,王振忠“野心”很大,想法很多,他開起了“更路簿”工藝產業園,前店后廠,并設更路簿博覽館,從而形成工藝品展示、體驗、銷售等多種功能,真正打通旅游工藝品的產業鏈。
據他觀察,潭門的經濟發展模式正由傳統漁業轉向旅游和工藝品業,絡繹不絕的游客和旅游工藝品帶來了無限商機。“我希望協助父親打造更路簿傳習基地,讓這種傳習活動成為常態,不僅漁民可以學習,游客也可以來領略《更路簿》內涵,形成新的旅游業態。”
放眼潭門,旅游工藝品銷售店近3年從10多家猛增至400多家,一個占地800畝的海洋經濟加工園區拔地而起,許多漁民后代成了老板,吃起了新海洋飯。
讀懂《更路簿》融入城鎮化
“造大船、闖大海”——2013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視察潭門時的叮囑,如今被制成了巨幅標牌設置在港口。離標牌不遠處,十幾艘氣派的大型鋼質船停泊在港口,源源不斷地往岸邊卸下大批海產。“造大船正好一年了,這一年里潭門漁民的漁業收入,我保守估計比去年增長了50%。”潭門鎮漁民協會會長丁之樂伸出手掌對記者比劃著。
對潭門鎮委書記龐飛而言,《更路簿》有著更深遠的含義:“怎么發揮《更路簿》的現實意義,我的理解就是繼續深耕祖宗海,做大做強海洋產業,把‘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的發展理念延伸到海上。”
這幾年里,潭門加大漁民耕海牧漁扶持力度,打造海洋經濟強鎮。對新造漁船給予每艘15萬元-30萬元補貼和貸款貼息扶持,鼓勵漁民報廢舊漁船建造大漁船;對在三沙開展深水網箱養殖的漁民及企業給予每箱5000元-1萬元的補貼扶持。在政府的扶持下,潭門遠海捕撈和深海養殖的規模不斷壯大。
潭門鎮不大,站在“鎮中心”——兩條主街交叉的十字路口,只見來自全國各地的車輛與游客源源不斷涌來。潭門正以《更路簿》文化、祖宗海文化、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等衍生旅游資源,加快推進南海漁耕文化、愛國守海文化項目的建設,夯實城鎮化產業基礎。(本報嘉積3月8日電)
在京工作的樂東小伙關注《更路簿》:愿發動鄉親拿出珍藏的航海手冊供保護和研究
本報北京3月8日電(特派記者陳蔚林)“是海南日報的記者嗎?我看到了你們關于《更路簿》的報道。在我印象中,我家里也有類似的小冊子!”今天晚上,記者接到了在京從事設計工作的樂東籍小伙吳廣璋的電話,他表示,愿意帶領記者到家鄉黃流鎮多一村,尋找可能遺落民間的《更路簿》。
吳廣璋告訴記者,他是在北京海南老鄉建立的微信群里,看到朋友們轉發和熱議海南日報《更路簿》相關報道的。得知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即將出資百萬設立《更路簿》保護基金,他帶著對這一神秘航海手冊的好奇心點進去并且詳細地讀完了全部報道。
吳廣璋介紹,黃流鎮多一村村民原本以捕魚為生,近幾年才轉產轉業做起了其他營生。自他懂事以來,就常常看到父親在出海前、返航后對著一個小冊子勾勾畫畫、修改訂正。在那個沒有天氣預報的年代,還不時有鄰居在出海作業前來家中詢問:“這幾天天氣、海流情況怎么樣?出海打魚做不做得?”
看了報道后,吳廣璋給家里打去電話,確定這本小冊子還被父親完好保存,里面記載的南海部分海域的航線、天氣和海流情況,與報道中的《更路簿》有許多相似之處。他的父親告訴他,小冊子里的內容,是祖輩參考了一本叫做《崖州志》的書籍,借鑒了“其他漁民所寫的航海手冊”,再根據自己的航海經驗不斷修改完善而成的,“對天氣和海流的判斷,誤差不過一兩天。”
在與記者的交流中,吳廣璋對《更路簿》的重要現實意義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他表示,愿意發動父親和家鄉的老漁民,拿出珍藏多年的航海手冊,配合媒體和學界對《更路簿》的保護和研究工作。
吳廣璋口中的小冊子如果真的是遺落民間的《更路簿》,或將為《更路簿》的保護研究工作帶來驚喜,注入動力。
責任編輯:甘晨卉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