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因暴雨發生坍塌事件一覽:
樓房傾斜籃球場現深坑停車場塌方……
這次強降水威力為何那么大?
9月13日起,我省出現持續性強降水天氣,17日起強降水過程才基本結束。陵水一民房附近地面坍塌、樓房傾斜,海南僑中籃球場出現深坑,海口一停車場出現塌方……有讀者認為,這次持續性強降水天氣,似乎威力有些大,這到底是為何?
□南國都市報記者徐善應
這次強降水威力有些大
13日起,我省出現持續性強降水天氣,強降水過程17日起基本結束。給人們的印象,這次強降水,威力十足,破壞性大,范圍也廣。“感覺這幾天的強降雨,帶來一些以前不太常發生的問題。”市民劉女士說,這幾天看新聞,幾乎每天都有哪里不是出現塌陷,就是樓房傾斜。在她的印象當中,似乎以前的強降雨,帶來的破壞性沒這次大。
來看看這些事例
9月14日上午,受臺風“環高”影響,陵水出現暴雨到大暴雨,黎安鎮大墩村一民房附近地面坍塌,房屋出現傾斜。 查看報道>>
9月15日晚約20:40分,海南華僑中學高中部籃球場邊靠近體育器材室的地面上出現一個長約8米,寬約5米,深約5米的深坑。經勘查確認,是因地表底下抗戰時期留下的廢棄防空洞受連日暴雨侵襲造成。查看報道>>
9月16日早上7點10分左右,隨著“轟”的一聲巨響,海口金盤路金盤廣場北側停車場發生塌方事故,50米圍墻倒塌,2輛車翻落,1輛車懸空掛在塌方裂口處。有關部門表示,這起塌方事故可能與連日來的強降雨天氣等有關。查看報道>>
海口氣象部門:
破壞性大主要是降雨持續時間長
海口市氣象臺施副臺長分析,這次強降水主要由“環高”外圍環流和弱冷空氣共同作用造成的,是典型的海南秋季大暴雨,每年9-11月,海南相對于大陸處于高溫高濕,弱冷空氣南下遇到低值系統(比如臺風、輻合帶等)極易誘發大暴雨。
施副臺長認為,這次強降水的破壞性大主要是由于降雨持續時間長,且15日夜間又遇高潮位,造成海口排水口無法正常排水,導致嚴重的城市內澇。并且,長時間的降水使土壤長時間飽和,土壤重量加重,海南僑中籃球場下方就是舊的防空洞,所以才造成地陷。
省氣象部門提供消息顯示,過程雨量統計,13日起,我省出現持續性強降水天氣,強降水落區主要在海南島東半部地區。13日08時~17日08時,全島共有139個鄉鎮(區)雨量超過100毫米,其中56個鄉鎮(區)雨量超過200毫米,萬寧、文昌、瓊中、海口和瓊海共有16個鄉鎮雨量超過300毫米,最大為萬寧北大鎮435.8毫米。
海南省地質調查院:
強降雨致陡坎邊坡被沖刷
易引發崩塌等地質災害
海南省地質調查院副院長、高級工程師薛桂澄介紹,陵水黎安鎮大墩村一民房附近地面坍塌、海南華僑中學籃球場塌陷、金盤廣場北側停車場塌方,都屬于地質災害。究竟是屬于人為的,還是自然的,要對其成因進行調查方能界定。
強降雨的主要威力在哪?薛桂澄介紹,強降雨導致地表水流對陡坎邊坡強烈沖刷。地表水下滲補充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水位上升,滲流加速,對原先存有空洞或裂縫的土體形成沖刷和侵蝕。地下水在滲流過程中會攜帶走一些顆粒物,導致土體中的空洞逐步擴大。當土體中的空洞或裂縫達到一定規模后,土體的承載力將逐漸降低,一旦地面上的荷載大于土體的承受能力時就會形成陡坎邊坡或地面坍塌。在一些讀者看來,過往的強降雨,似乎沒有發生這么多起地質災害。這次的強降雨,破壞力為何這么大?薛桂澄解釋,塌陷往往不是一次降雨就能形成的,而是經歷多次降雨的積累而形成,尤其是對基礎的掏空,是要有一個過程。
如何防御地質災害
針對地質災害問題,應當做好防御措施
薛桂澄提醒:開挖基坑,首先要做好支護措施。比如周邊都有房子,在中間挖了一個比較深的基坑,一旦支護措施做得不好,很容易形成地下水滲流侵蝕和沖刷,將周邊房屋基礎下部土體中的細沙攜帶到基坑后,房子就容易塌陷。此外,比如農村或山區的房屋建設出現的斜坡、公路邊坡,首先要做好支護措施,比如修建擋土墻,做好排水。否則雨水沖刷,地下水滲流侵蝕,時間長了會形成垮塌。
薛桂澄建議:針對城區,有關部門應當對地下供排水管網經常檢查,看是否存在漏水情況。一旦漏水會沖走周邊的沙土,形成空洞。空洞大了,容易形成塌陷。不管是在城區還是農村、山區,應要注意觀察所居住環境的地形變化情況。比如,坐在平地上,有個陡坎,看看陡坎、墻體是否開裂,地面是否有裂縫。觀察裂縫是一直沒有變化,還是一直在擴大。“一旦裂縫加劇擴大,崩塌或者塌陷可能就會發生了。”
責任編輯:郭祖瑩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