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買過能隨身攜帶的解壓“捏捏”嗎?擺過“放青松”迷你綠植嗎?下單過“樹洞傾聽”服務嗎?當前,一些釋放焦慮情緒、提供情感陪伴的創新產品受到市場青睞。“情緒消費”成為新的消費熱點。(人民日報海外版)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情緒消費”正以一種不可阻擋的姿態,悄然成為年輕人生活的一部分。他們渴望找到一種方式來釋放內心的焦慮與疲憊,而“情緒消費”恰好提供了這樣一個出口。無論是購買一件心儀的商品,還是享受一次貼心的服務,都能讓年輕人在短暫的時光里感受到愉悅與放松。可以說,“情緒消費”在治愈著無數年輕人的心靈的同時,也悄然改變著消費市場的格局。
而社交媒體的普及,也為“情緒消費”的流行推波助瀾。在社交媒體上,年輕人分享著自己的消費體驗,展示著生活的點滴美好。那些充滿創意和趣味性的“情緒商品”,很容易在社交平臺上引發共鳴,形成一股消費熱潮,這些商品不僅滿足了年輕人的物質需求,更在精神層面給予了他們極大的滿足感。與上一代人更注重商品的功能性和實用性不同,現下的年輕人似乎更愿意為商品所附帶的情感共鳴、情緒反應及精神滿足買單。他們不再僅僅關注產品的性價比,而是更看重商品所能帶來的情緒價值。這些商品之所以受歡迎,正是因為它們能夠觸動年輕人的內心,滿足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與此同時,“情緒消費”的興起,也為商家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情緒價值的挖掘,通過創新產品設計、優化服務體驗等方式,滿足年輕人的情感需求。一些品牌推出了具有情感共鳴的短視頻,帶貨轉化率是一般視頻的三倍以上;電商平臺則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算法,精準把握用戶的情感需求,推出“情緒購物車”“心情購物”等功能,讓購物變得更加貼心。
當然,“情緒消費”也需有度,不要過度、沖動消費。因此,我們既要尊重年輕人的消費選擇,也要警惕“情緒消費”背后隱藏的風險和問題。只有通過政府監管、企業自律和消費者自我調整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讓“情緒消費”真正成為一種健康、積極的消費方式,為年輕人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和樂趣。(李媛媛)
責任編輯:楊彥婷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